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清代名臣的抗洪壮举 刘永加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7-27 23:55:59
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近来,南方多省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地纷纷组织开展抗洪抢险救灾,涌现出很多感人的抗洪英雄和抗洪故事。
 
在清代,也出现了不少清正廉洁、敢于担当的名臣好官,在抗洪抢险中,他们毫不含糊,奋勇当先,冲在了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他们的壮举至今感人至深。
 
◆林则徐
 
发配途中堵决口
 
先来说说林则徐(1785—1850年)这位民族英雄。即使在被发配充军途中,他仍以大局为重,听从朝廷的召唤,立即投身到抗洪堵决口中去,实践了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信条。
 
据《中州轶闻》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禁烟、抗英有功的林则徐,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发配到伊犁“效力赎罪”。接到谕旨后的第二天,林则徐就告别浙江海防要地镇海,踏上了充军边疆的万里行程。
 
哪知途中传来了黄河于六月十六日在河南祥符(今开封)县张家湾决口的消息。由于河官及地方大吏抢堵不力,黄水直冲省城,多数街道水深丈余,官署民舍倒塌无算。而身任河道总督的文冲面对黄水却束手无策,还力主将官署迁往城外高处避患。河南巡抚牛鉴同样也是慌作一团,跪泥淖中号啕大哭,大呼“百姓助我”。黄水越过开封后,横扫河南陈留、通许、杞县、鹿邑、睢州、柘城及安徽一些州县,大地一片汪洋,人民深陷灾难中。
 
面对如此严重的洪涝形势,清政府大为震动。从六月三十日起,道光帝连下三道敕令,命文冲迅筹防止水灾扩大的办法,并派出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亲往河南总理河工,又接受王鼎建议,下令精于治河的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林则徐接旨后,不顾朋友劝阻,当即写了一首七律表达心情:“尺书来汛汴堤秋,叹息滔滔注六州。鸿雁哀声流野外,鱼龙骄舞到城头。谁输决塞宣房费,况值军储仰屋愁。江海澄清定何日,忧时频倚仲宣楼。”他在诗中,既慨愤英军入侵,又悲愤荒灾蔓延,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写罢诗,林则徐毫不犹豫,毅然奔赴灾区。
 
八月十六日,林则徐到达开封。他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立即搬至工地住下,协助王鼎办理堵口事宜。当时伏秋大汛将过,林则徐建议抓住时机开展堵口,即开始组织人力,筹集料物,并与有经验的老河工研究堵口方案,最后确定:在口门东西各筑正坝、上边坝、下边坝三道坝,从两端向中间进堵;同时开挖引河千余丈,分流回归故道。他仍然像从前在各省执政时兴修水利一样,风里来,雨里去,和民夫一起坚持在工地上,患病了也不休息。
 
到十二月底,在林则徐的具体组织下,东西两坝及引河工程已完成大部,虽曾一度跑埽十余丈,经过奋力进堵,终于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七合龙成功,迫使黄水全部重回故道。
 
看着林则徐尽心尽力在堵口一线上奋战,钦差大臣王鼎十分感动。在堵口将近完成时,王鼎即上奏皇帝,以“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要求免予充军。但道光皇帝仍然令他充军伊犁。
 
◆丁宝桢
 
主动请缨治水患
 
丁宝桢(1820—1886年)是晚清少有的名臣,他以勇于任事、吏治严整、为政清廉闻名于世。尤其是在他任山东巡抚期间,先后两次主动请缨,带队去堵黄河决口,留下了赫赫英名。
 
据《海岱寻踪》载:同治十二年(1873)秋,黄河在山东东明的岳新庄、石庄户民埝决口,河水夺溜南趋,山东、江苏、安徽数百里为灾,运河交通同时废弃。决口的下游滔滔黄水所到之处墙倒屋塌,有的全家爬上屋顶避难,有的顺水漂流沉没,有的爬上树枝避水,种种惨状目不忍睹。然而清朝政府上下治水之议莫衷一是,任由灾害发展。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毫不犹豫,毅然奏请亲往督堵岳新庄的决口。丁宝桢每日到工地上巡查,他深知抓好物料的调度是堵口成功的关键,于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及时发放物料款,使物料筹集速度很快。
 
当时堵口的方法,是先以大船装满石头,固定在埽上面,挡住激流冲击,再用粗麻袋结成网,网洞约5寸左右,上面先铺一层高粱秸,再加上一层土使高粱秸下沉水中,层层下沉直到水底把水流截住,当决口处完全堵塞,这时挑土工扛料工一拥而上,把决口处用土填平堵住。在丁宝桢的带领下,这处决口终于合龙成功。
 
同年十一月,丁宝桢又奏请堵复了东明石庄户口门,终于水归原河道。光绪元年(1875),为了长治久安,丁宝桢奏请朝廷亲自督促地方官员,由石庄户下十余里到贾庄,监筑长堤。先由贾庄龙门口向下修至东平十里堡,后由贾庄向上修至东明谢家庄,就是著名的障东堤。大堤筑成后,当地立碑纪念,丁宝桢更亲自书写了碑文。
 
◆阿桂
 
堵口刚愎改过迁善
 
阿桂(1717—1797年),满洲正蓝旗人。他是清代屡立战功的重臣,善于发现人才并推荐人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阿桂能够吸取教训、知错就改。
 
据《郎潜纪闻二笔》载:乾隆四十四年至五十四年(1779—1789年)十年间,阿桂虽身为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却常年在外修筑河南境内的黄河大堤,视察水利工程。有一次,他主持修筑青龙冈堤坝,因急于求成,基础没有打牢就向前推进。他手下有个副将名叫李吉荣,刚直不阿,敢于质疑。李吉荣发现这个问题后,主动向阿桂指出,这种做法是水利工程的大忌,尤其是堵决口这样的要害工程,更不能马虎,必须减慢速度,每一段都做扎实后,再向前推进,以防止滑坡。否则,欲速则不达。
 
然而,阿桂不但不听取李吉荣的意见,反而斥责他给群众泼冷水。阿桂仍然按照自己的计划继续快速推进,堤坝很快就合龙了。在合龙那天,文武百官纷纷前来道贺,唯独不见李吉荣。派人去找,却不在馆舍,最后在大坝上找到他,李吉荣对来人说:“请替我谢谢相爷,这个坝并不稳固,我不敢为去贺喜而离开工地,以免发生意外。”李吉荣继续加土加料,以期加固,想挽回前期的缺陷。谁知,仅仅过了两天,大坝就被大水冲垮了。
 
那天半夜,阿桂在睡梦中听说坝垮塌了,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起来跑去察看。而李吉荣早已身先士卒,挂缆下河抢救,但不幸被大水吞没。阿桂十分焦急,立即下令,凡能救出李吉荣的,官升三等,兵民赏银千两。不久,在大家的奋力抢救下,终于把李吉荣救了上来。阿桂万分懊悔,心痛得流下眼泪,亲自给李吉荣脱下湿衣服,把皇上赐给他的黑狐罩衣盖在李吉荣的身上。过了很久,李吉荣才醒过来。
 
此事给了阿桂深刻的教训,他实事求是,将自己的错误如实上奏皇上,竭力推荐嘉奖李吉荣。阿桂不回护自己过错的器量和坦荡胸怀,使大家很感动,也更加敬重他了。在阿桂的带领下,大坝很快又重新筑了起来,彻底堵上了这个黄河决口。
 
◆王仁福
 
殉职抗洪第一线
 
最后介绍一位因公殉职在抗洪一线的清代治河官员,他叫王仁福(1819—1867年),江苏吴县人,出生在官宦世家。殉职前任祥河同知。
 
据《清史稿》载:咸丰初年(1851),王仁福赴河南任职,由于他工作勤勤恳恳,很快便改任东河通判,协助东河总督负责治理河渠事务,因为成绩突出,再任东河同知,负责开封的河务。当时的开封,城外壕沟淤塞如平地,王仁福上任后,奉旨浚治。他亲临工地,日夜督办,工程如期完成。
 
同治五年(1866),新任东河总督苏廷把他调到工作最艰巨的祥河同知任上。等待王仁福的,并不是个美差。自从黄河改道北徙之后,河南水患不绝。而祥河更是汛当其冲,险情不断。因此,祥河同知一职,人人视为畏途。而王仁福却毅然接受了这项工作。
 
王仁福到任后,不畏艰险,全力修守。他经常出现在治水第一线,和劳工们一起抬土筑堤;又多次到上级衙门争取解决治河经费问题。
 
同治六年(1867)八月,连日大雨,致使祥河水位暴涨,狂浪席卷河堤,堤坝岌岌可危。王仁福奔走于风雨泥淖中,抢护堤坝整整七昼夜。后因款料都用尽,又一时无法向外求援,王仁福决定发动百姓,以身护堤。当地居民被王仁福的行为所感动,纷纷响应,聚集堤坝前。狂风暴雨中,王仁福看着聚集来的好多百姓,感动得流下热泪,他对奋勇护堤的众人说:“我为河官,挤汝等于死,我之罪也,当身先之。”说罢,他第一个冲上了大堤,人们尾随而上。这时,一个大浪打来,把王仁福卷入水中,人们虽奋力抢救,却未能找到他的遗体。
 
王仁福以身殉职的精神感动了所有在场的百姓和大小的官员,人们拼死搏斗,终于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大堤。事后,为了纪念王仁福,人们将王仁福的衣冠入殓,东河总督苏廷也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廷,皇帝下诏,依阵亡例赐恤,并准附祀河神祠。
 
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20-07-27/13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