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沽的滩名录中,仅叫“东小”的滩名就有3个之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汉沽渔业乡中有个村庄叫“东小”,坐落在汉沽盐场三分场北沟,原有面积2360公亩,原始日产250担,清雍正八年(1730年),原主人叫李壁之,卖给了李懋田。地震后,东小村被震毁。而东小滩田正坐落在东小村附近。这种以村名代滩名的叫法,呈现出简单明了易记的特点。
巧合的是,前后叫东小滩的滩名,在汉沽的滩名录上就有过3个。最早的就是李壁之卖给了李懋田的那块滩,现在叫112号滩。而与之毗邻的那块滩,不知什么原因也称东小滩。面积1320公亩,1943年,面积增加到1545公亩,原始日产100担。滩主李富荣租给了李成立,现在称作111号滩。
还有一块滩,也叫东小,因滩形像一把铁壶,后来改叫洋铁壶。面积2251公亩,后来改扩建,滩田面积略有增加,达2654公亩,原始日产150担。1943年,滩主王祖武租给了邵玉宝经营。解放后划归汉沽盐场三分场,现在称113号滩。
这种以村名命名的滩田,在滩名录中俯拾皆是。如海沿、娘娘庙、高岗子、铁神庙、树底下、洒金坨、万根子等。万根子,也叫万根村。这个村建于清代,南距渤海0.5公里。那时,有一种原始的捕捞方式,渔民在广袤的浅滩涂上插上竹竿,上面挂上渔网,利用潮汐进行作业,时称撩网。潮水涌来时,将网撩起来,渔获便进来;落潮前,将网放下去,许多鱼获便落在了网根底下。而望根村距离海边近,站在村头就可以望见海里所插的网竿子,密密麻麻,难以计数,故称:望竿。后来因谐音,叫作万根村。这种形象且生动的村名,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万根村距离海边近、纳潮引水便利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滩主们蜂拥而至,占领有利地势,画地为牢,在万根子、北万根、南万根和中万根等不同方位开滩晒盐。可见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开采盐田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20-06-17/135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