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天津有座黑炮台 李子健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6-17 19:07:28
每当聊起天津历史,“鼓楼、炮台、铃铛阁(gǎo)”几乎成了天津人的口头禅,并且称其为“三宗宝”。之所以称为“三宝”,并非因它多么雄伟壮观、多么金贵奢华,而是因为“三宝”在天津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位置和知名度。所以,天津人在怀古叙旧之时,总是把“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当做开场白。但是长久以来,每当提起三宝之一的炮台,时常被人误以为是大沽炮台,其实,真正的三宝之一的炮台比大沽炮台早建170余年,而且同时建有七座,分布在天津老城的外围。
 
据史料记载,崇祯五年(1632)直隶巡按王道直奏请朝廷:“津门乃扼要之地,当筑炮台,以备邀击贼寇发难。”由于朝政丛冗,未被及时准奏,直至崇祯十二年(1639)李自成兴兵作乱,战事四起,清军趁机入侵,致使明朝政权岌岌可危。在内阁首辅刘宇亮奉旨督察天津时,方促成修筑炮台一事。争夫役,招工匠,环城筑起七座炮台,分别是海光寺炮台、马家口炮台、三岔河口炮台、窑洼炮台、西沽炮台、邵公庄炮台和双忠庙炮台。但炮台筑成并未发挥军事作用,只是闲在那里,五年之后,崇祯自缢,明朝败亡,炮台随之荒废。
 
改朝换代进入大清。康熙年间曾对七座炮台进行过一番修整,但由于世态安宁,防务渐渐松懈,所以炮台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只是作为景观徒供游人观览。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在大沽海口设立了水师营,营总部设在三岔河口。乾隆三十二年(1767),因大沽海口平安无事,便将水师营迁至福建、广东沿海。岁月匆匆,转眼到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朝廷颁令在津重建水师营,此时距明朝所建炮台时间已过170余年。除三岔河口炮台以外,其余六处皆已败落甚至无踪。
 
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因其有功调任直隶总督,之后,李鸿章命大名镇总兵徐道奎率水师营重修三岔河口炮台,因炮台所用优质青砖近于黑色,并且围墙的墙体抹以青灰,亦呈黑色,所以俗称“黑炮台”。另一说法:炮台涂以黑漆故名,至于为何涂黑,其因不详。坚固的“黑炮台”和瞭望塔楼历时四年完工,隔河而望,如同一座黑色城堡,蔚为壮观。
 
光绪二十六年(1900)“黑炮台”在抗击八国联军、保卫天津城时终于发挥了作用。炮台之上,清廷花重金购来德国克虏伯大炮整齐排列。战令一发,炮口吐出火舌,炮弹似流星一般轰向“老龙头”一带的俄军,俄兵损失惨重,指挥官阿列克谢耶夫气急败坏,调来重型火炮疯狂反击,但是敌军炮弹只是炸毁了瞭望塔的一侧,“黑炮台”毫发未损,仍然屹立在三岔河口。激战之后,终因清军多处失守,在无后援的情况下,官兵无奈撤出了炮台。后来在《辛丑条约》中,联军强行要求清政府将其拆除。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6-17/13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