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笑坛趣闻之三十二 “搭桌”习俗的由来 孙福海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6-17 19:11:59
“搭桌”是相声界的行话,也叫“磨桌面儿”,是业内的优良传统。若哪个艺人有困难,家里没吃的了,艺人们就会组织义演,将整场演出挣的钱,都交给困难的艺人。那么,“搭桌”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呢?
 
过去的相声艺人为区别于乞丐,在“撂地”“打钱”时,除了不能手心朝上之外,皆由孩子及徒弟手捏笸箩向听众收费。进入园子后,就由伙计负责“打钱”。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台下摆一张大桌子,艺人要演拿手的节目向听众提前拜年。快结束时,艺人下台,领着伙计们来到搭好的大桌拱手拜年说:“伙计们辛辛苦苦,侍候了各位一年,今天向各位请赏,您老过年,伙计一家老小也得过年。”那时的伙计除了“打钱”之外,还要负责给客人沏茶倒水和跑腿儿。这时艺人先奔重点宾客和常客,重点宾客也都悉数出席,尤其是在天津卫,谁要不来,被称为躲赏“抠门儿”。这些人的穿戴也都“讲面儿”,戴水獭帽子,穿翻毛大衣或皮袄。艺人得高捧他们,说:“您这套穿戴,伙计得挣一辈子。伙计发财,先冲您来。”重点客人也不少给,一般五元。艺人却高喊“这位大爷赏二十”,然后由伙计堆到大桌上,鞠躬喊:“谢大爷!”头一个“赏二十”,下边的也不能少给,一般的客人也都走到大桌前“给赏”。一圈下来,艺人重新上台,再说几分钟送客。这一天的茶资,连同大桌上的赏钱,都归伙计。
 
天津相声界的这种习俗,之后流传于北京、东北及其他地方。后来,许多园子由资方管理,但相声艺人的“义气”未减。每逢腊月二十三,改为慰劳“三小”,演出三场——为前台小伙计和卖瓜子儿卖萝卜的小贩义演一场;为后台“检场”和未出师的小徒弟等义演一场;为经营园子的小资方义演一场。早期经营园子的也是穷苦人,规模不大,有的就是搭个棚子有几条板凳,相声艺人为了扩大自己的阵地,也要为他们进行一场“搭桌”。
 
1948年,京剧泰斗金少山故去,无钱发送。常宝堃(小蘑菇)组织相声艺人“搭桌”三场,为其送去三百块现大洋,使京剧界对相声艺人刮目相看。上世纪50年代,剧团和剧场归为国营以后,“检场”及电工等拿国家的俸禄,艺人们就没有再为他们“搭桌”了。但这种精神还在,我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由部队转业到天津市曲艺团。当时常宝霆等人,每到腊月二十三都要请团内的“检场”、电工和管服装、跑业务的人,到家中吃一次饭。
 
后来,“搭桌”的概念更加广泛,扩大为参加赈灾、扶贫“义演”,同时,也仍然为困难艺人“搭桌”,如天津的相声演员陈鸣志、刘文步、黄铁良、尹笑声等人患病或故去,天津的相声艺人都要拿出最好的节目,为他们进行义演。天津卫的父老乡亲十分义气,不仅都来捧场,许多观众还主动捐款,场面感人。
 
讲完“搭桌”,下篇给您讲相声艺人分账的规矩。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20-06-17/13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