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小说中的衣食住行 卡波特先生在旅行中 谷立立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6-16 20:17:11
关于小说有个著名的说法:每一部小说都是程度不同的自传,哪怕是与自传风马牛不相及的侦探小说。以这样的眼光来看,杜鲁门·卡波特的《蒂凡尼的早餐》就有了一点纪实的味道。这倒不是说,卡波特在初到纽约之时,常常独自在清早出门,穿过中央公园,走到蒂凡尼珠宝店的橱窗外,一边有滋有味地吃着面包,一边畅想繁花似锦的未来。说到底,这不过是杜撰。至少在小说中,我们很难找到相似的场景——虽然女主角郝莉·戈莱特利总在计划着某天清早到蒂凡尼吃早饭,但她的计划终究没有实现。因此,这顿饭的滋味,就只能靠我们开动脑筋去想象了。
 
显然,食物从来不是卡波特写作的重点,尽管他总是放任自己的尖刻,用各种食物去形容他笔下的人物:郝莉“有一种几乎像早餐麦片那样的健康气息,一种像肥皂和柠檬那样的清洁”;围绕着她的老男人则天生带有一股子汉堡、浓汤、柠檬馅酥饼的油腻感。那么,什么才是卡波特写作的重点?重点是如何去描述一段人生,并将自己完好地放入其中。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初。彼时,二战的阴影仍然在欧洲弥漫,远在大洋彼岸的纽约却歌舞升平。于是,顺理成章地,《蒂凡尼的早餐》就有了大量与纽约城市风格相匹配的景观。比如褐石公寓。
 
叙述者“我”是一个年轻人,立志用写作赢得自己的远大前程。于是只身来到纽约,搬进了一幢城里随处可见的褐石楼房。“那是一个单间,塞满了该收到阁楼去的家具,一张沙发和几把垫得鼓鼓的椅子,包的面子是那种令人发痒,使你联想起热天坐火车的红色平绒。墙上抹的是灰泥,颜色有点像嚼烂了以后吐出来的烟草……”毫无疑问,这是无名小卒该有的待遇。但“我”并不伤心失望,因为“我要成为作家所需要的一切全都在那里了”。
 
不满十九岁的郝莉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乡下,无父无母,唯一的哥哥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但她并不满足于大都市的安稳生活。她的公寓终日散发出夜班航机的“漫游”气质。没有桌子,没有沙发,只有散落一地的箱子。甚至,就连她养的猫都不属于她。此时,当她念叨起“蒂凡尼”的名字,也就有了一点不同:这不是纸醉金迷的奢侈品,而是难过时的安慰剂,是永远的白月光,也是最温暖的家。“要是我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个和我在蒂凡尼感觉一样的地方,我就会买些家具,给这只猫儿起个名。”
 
读完全书,我们并不知道郝莉最后的结局,她是否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家,还是始终像猫咪一样四处流浪?当然,卡波特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他声称自己才是郝莉的原型。郝莉在公寓的信箱名片格里,放了这样一张名片,上面写着“郝莉·戈莱特利小姐在旅行中”。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卡波特。1955年,他开始创作《蒂凡尼的早餐》。但事实上,他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待在书桌前。相反,他总是绕着地球东奔西跑。直到三年后,《蒂凡尼的早餐》才算正式完成。
 
卡波特总在尽其所能地挑战着全新的题材,1964年,他凭借《冷血》的成功,到达了事业的巅峰,最终将自己定义为“非虚构作家”。而这一次,他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告诉世界,“卡波特先生在旅行中”。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20-06-16/135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