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相关座谈会上表示,中国持续实施“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其中“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2020—2024)已启动。
据刘玉珠介绍,国家文物局持续实施“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批准了58项年度重点考古发掘项目,特别是“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2020-2024年)启动,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协作,系统开展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河南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接连面世,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西藏阿里、新疆喀什等边疆地区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东亚古人群基因研究成果实证南岛语族起源。各地建设33家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甘肃省设立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中国牵头启动12国“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国际文物科技合作项目,文物科技支撑不断强化。
他指出,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强化保护第一、守正创新、固本培元,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构建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深化“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加快完成组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文物局21日在北京召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座谈会。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结技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级传承人刘亚明一大早便来到距离银川市区10公里的金凤区丰登镇农贸市场,摆好了手链、耳环等展示品,开始了手工品的制作。“非遗的课堂已经开到了村民家门口,展示的平台不仅在广交会,也在农贸集市。”刘亚明笑着说。
当天,银川市2020年“美丽乡村·文化大集”活动在最接地气的农贸市场启动。吸引周边群众“赶大集”的,不仅有新鲜丰富的农副产品,也有文艺演出、民俗表演等充满浓浓“文化味”的特色活动,多位国家级、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也纷纷来到现场展示技艺。
退休职工马明春提着买好的新鲜蔬菜,在摊位上买了刘亚明刚刚编成的手链。“我家住在银川市区,每逢1号、4号、7号都会和邻居专程坐公交来丰登镇农贸市场赶集。”马明春告诉记者,今天的收获最大,“免费测了血糖血压,现场感受了非遗手工品的制作过程。希望这样的‘文化大集’多一点,我也想跟着刘老师学学金刚结的制作。”
刘亚明告诉记者,金刚结、压襟等手工品在港澳台地区十分受欢迎,大批的订单来自于台商。“让非遗‘出圈’走向大众,就必须得有更多人加入传承的队伍。”她坦言,作为非遗传承人,除了制作艺术感强的作品,推广发展也很重要,“我们在闽宁镇开设了巾帼扶贫车间,上千名农村妇女学到了手艺挣到了工资。而在农贸大集上经常性的展示,也让更多百姓近距离了解到我们所做的工作。”
据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刘涛介绍,让农贸集市充满“文化味”、开展手工技能培训不仅是为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也是为了让他们直观感受文化的魅力。“贺兰砚雕刻、沙画、柳编、剪纸、刺绣、编结等非遗项目,通过这样的形式走进了乡村,文化得到了推广,技艺得到了传承。我们将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为更多非遗项目推广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