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的这一首《满江红》,说的是南宋朝廷的一桩公案。公元1142年初,南宋中兴名将岳飞惨死于风波亭中。一同遇害的还有他的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JJJ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岳飞被捕后将要问斩时,韩世忠问秦桧岳飞所犯何罪。秦桧说,岳云鼓动张宪造反的信虽然找不到了,可“其事体莫须有”。
莫须有的意思是大概有吧。这样模棱两可的理由,能够用来诛杀一代名将、抗金英雄,说明这里面的水,是很深的。
关于岳飞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因功高震主而死于赵构的猜忌的;有说是因战力彪悍致金人畏惧而以内奸秦桧杀之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他究竟是死于何人之手呢?
秦桧杀岳飞?
对于秦桧杀岳飞之说,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金人忌惮岳飞,必欲除之而后快。因此逼迫秦桧杀掉岳飞。甚至说金人议和的前提条件就是必杀岳飞。实际上我以为,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秦桧跪像
其一,岳飞及其麾下军队的战斗力确实不弱,但远没到令金人震恐的程度。既然双方有心议和,岳飞的存在就不再对金人构成威胁了,除之何益?如果说金人诈和以除岳飞,再图攻宋。那么岳飞死后金人应该马上挥师南下,而不会有绍兴和议后二十年的和平了。
事实上,金人欲除岳飞的说法并不见诸于正史,而是来自岳飞的孙子岳珂。他在自己编写的《鄂工行实编年》中说金国大将金兀术曾经写信给秦桧(“兀术遗桧书”)说,:“必杀飞,始可和”。我以为,这里有拔高岳飞历史形象之嫌。
岳珂在书中极力暗示,假如岳飞没有冤死,他是可以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学家邓广铭早已指出,岳飞在朱仙镇以500骑兵败金军10万以及因12道金牌撤军,以致功败垂成等故事均非史实、纯属虚构。根据宋史的记载,公元1140年岳家军的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并未对金军造成根本性的打击。不存在金人因惧怕而必欲除岳飞的可能。
反过来讲,假定岳飞的确有直捣黄龙的实力。宋高宗又何必要听金人摆布?就算担心岳飞攻下金都,迎回徽、钦二宗。难道他就不知道以岳飞压金人签订城下之盟(赵构能在朱仙镇召回岳飞,说明岳飞是挺听招呼的,不会抗旨)?明明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却非要自毁长城向金人纳贡称臣,那只能说赵构智商着急的程度堪比司马衷了。所以,我以为,并不存在秦桧为金人杀岳飞的可能。实际上,如果没有高宗的幕后支持,秦桧有没有能力搞定岳飞这种级别的大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岳飞手迹
其二,不少人将杀岳飞之罪全部算到秦桧头上,是因为他们认定秦桧是金人的内奸。这种说法的依据在于秦桧曾经做过金国的俘虏,最后逃回,许多人认为这个“逃回”是值得怀疑的。
应该说,这个怀疑是站得住脚的。
秦桧在金国的时候,曾经在权臣完颜昌手底下干事。这个完颜昌在金国的上层中,属于“主和"的那一部分人。当初正是在他的建议之下,金太宗才立了刘豫为帝。其目的是要在宋金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带,由刘豫去对付宋人,避免大金直接与南宋发生冲突。
但此时的南宋正处于上升期,名将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有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四人。这四人后来并称"中兴四将”,战斗力相当彪悍。
刘豫显然无法抵挡宋军的进攻,金国不得不屡次出手相救,早已不胜其烦。
刘豫这枚棋子失效,让完颜昌陷入了被动,饱受政敌的攻击。原本是想养一条看门狗,结果自己倒成了看家护院的,这样的战略就是一个笑话。
于是,完颜昌动起了废掉刘豫的心思。
他打算将刘豫的地盘送给南宋,以此换取赵构的感激和承诺,停止双方的征战。
这个时候秦桧被金主送到完颜昌的账下,令他心花怒放。二人虽然来自两个敌对的国家,但却“志同道合”,都主张以土地换和平,让宋金止战。
在这种情况下,完颜昌安排秦桧“逃回”南宋,是非常有可能的。从后来完颜亮把持金国朝政后宋金两国的和平进程来看,完颜昌与秦桧之间极有可能曾经达成过某种共识。
但是在岳飞蒙冤之时,完颜昌早就做了金兀术的刀下之鬼。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金兀术等人认为他与南宋所签的和议“卖金”。秦桧在“盟友”已经不在的情况下,实际上已经没有通金的渠道和必要了。
高宗杀岳飞?
宋高宗杀岳飞的理由,大体上有四种说法:
一、杀岳飞以促和
如前所述,这一点是不成立的。
岳飞塑像
实际上,杀岳飞之时宋金和议已经基本达成。而这其实也是高宗敢于向岳飞动手的原因。有了外部的和平才有可能着手解决内患。要知道处死岳飞是可能引发兵变的。赵构应该不会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冒此风险。
实际上,岳飞也并非和平的障碍,他没有抗命伐金的历史记录。与坚持到最后无奈撤军的故事不同的是,实际上岳飞撤军的确切时间是绍兴十年(公元1840)年七月二十一日,而此时其他诸大将中只有张俊已经回师。其他如韩世忠、刘琦都在奋战之中,杨沂中甚至尚有进军计划,只是在宿州(今安徽宿县)受挫后才渡淮南归。如果撤军是赵构的意思的话,说明岳飞还是听招呼的,尽管内心不一定认同。
总体上来讲,绍兴十年南宋将领们的军事行动是在执行赵构以战促和的战略构想,也就是在谈判时能有个筹码在。但是议和本身是必然的,不存在杀掉主战派以寻求和谈的需要。
二、害怕岳飞北伐成功,迎回徽钦二宗(事实上此时徽宗已死,只剩下钦宗一人),是以杀之。文征明在其词作《满江红》中所表达的正是这一观点。
这是一个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全无可能的臆测。
前文说到岳飞并没有抗命伐金的记录。绍兴十年的北伐,高宗的目标是以战促和,即便是最为激进的岳飞,目标也止于恢复故都汴梁,直捣黄龙从来都没有提上日程。更何况,如果没有高宗的首肯,其他如韩世忠等将领是不会配合岳飞的。就算他不顾高宗的反对出兵、孤军北伐,别说黄龙,连汴梁的影都摸不到。试问高宗怎么会为了子虚乌有的事杀掉手下的重臣?
岳飞坐像
就算岳飞北伐成功迎回钦宗,对于赵构来讲也顶多只能算是一个“麻烦”,而不是致命的威胁。
要知道,赵构南渡之时,身边仅有亲兵一千余人,最后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实非易事。说他是开国之君也不为过。在南宋内部,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全部都是赵构自己的班底。而他的父亲和哥哥不过是南人心目中的两个熊包而已,与后世上演夺门之变的明英宗不可同日而语,没有可能威胁到赵构的地位。
可以断定,如果钦宗被送到临安,他命运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结局只能是被软禁终老。赵构不可能为此杀掉岳飞,以绝“后患”。
三、岳飞干预立储犯了君忌招致杀身之祸
这一点同样不能成立。
关于岳飞干预立储一事,大体经过是这样的:绍兴七年(公元1137)秋,岳飞获悉金人要将钦宗的儿子赵谌送到京阙(这个京阙一说是故都汴京,一说是当时南宋朝廷所在地建康),这个赵谌曾在靖康元年被册封为太子,是个正经百八的皇位继承人。如果此时回来,确实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当岳飞奉诏到建康见驾时,给高宗上了一个密奏,强调要“正国本以安人心”。高宗听后很不高兴,沉着脸对岳飞说:“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这话说得比较重,敲打的意味很浓,岳飞未敢再复多言、战战而退。但是从公开的史料来看,此事并未在两者之间形成芥蒂。其后二人的书札往来频仍(赵构一共写过数百封亲笔信给岳飞,1137年后的信件也不少)、君臣知遇的味道仍然很浓。事实上,岳飞上奏建议立储的第二年(1138年),赵构还曾让他入宫面见皇养子赵瑗(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足见他对岳飞并未产生拥立新主之类的猜忌。
四、杀岳飞是政治需要
在我看来,这个判断是很靠谱的。
宋肇始于唐末五代之乱,自太祖起就对武人极为戒备,规定直接领兵的将帅不得参与军政大计。武将虽然待遇优渥但地位较低,需要受主管军政的文官节制。这种以文制武的传统无疑深深植根于赵构的心中。南宋初期,军队大多数是在战争中崛起的私人武装,常以X家军之名为世人所知。它们有相对独立的财政系统,效忠的对象往往是军队主帅而非皇帝本人。因此有不少将领拥兵自重,不听指挥,甚至存在反叛的可能。建炎年间的“苗刘兵变”和绍兴年间的“淮西军变”就是此例。
苗刘兵变: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构率领群臣一路南逃至杭州。此时苗傅、刘正彦二将因为不满赵构的两个宠臣康履和王渊,发动兵变逼迫高宗退位,立其幼子赵旉为帝,由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兵变一个月后被平息。
淮西军变: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带领全军四万余人,并裹胁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
面对不受皇权节制的军队,高宗肯定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同时,各自为政的地方武装也造成了军令不一、协同不力的状况,甚至出现过由于将领之间不和导致战斗失利的情况。例如绍兴四年,金与伪齐联合攻宋,高宗急令张俊与刘光世援助韩世忠。可张、刘二人却徘徊不前,导致滁州失陷。后来高宗亲自为三人说和,晓以国家大义,仍然无济于事。如果说此次事件只是让高宗有了整军的紧迫感的话,绍兴十一年的淮西之战则让高宗真正动了杀机。当时正值金兀术大举进兵,前线告急。高宗几乎把全部家底都摆到了淮西战场,以求阻挡金人南下。高宗连发十七道诏令,要岳飞即刻增援(“帝凡十七札,趣飞进兵”),可岳飞迟迟未曾发兵。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在赵构看来岳飞拒绝执行自己的命令,三个月没有做出任何动作,都有坐收渔利的嫌疑。而这个“渔利”很可能是赵构本人的性命。故此参知政事王次翁才会说:淮西之战后,“上始有诛飞意”。
岳家军泥塑群像
因此,一旦和平在望、有了喘息之机,高宗就可以腾出手来进行内部整顿。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将兵权收归中央。他采取的第一步是先将几支军队进行整合,建立以皇帝为核心的行营护军体制。再借柘皋之战胜利的契机,任命张俊、韩世忠、岳飞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明升暗降,上演南宋版的杯酒释兵权。再将三人麾下的部队分而化之,由偏、裨将统领,直接听命于皇帝,成为朝廷的禁军。
这个时候三大将作何感想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曾经独霸一方的诸侯,内心的不甘肯定是有的。因此,我以为岳云授意张宪假托金人南侵,意图让他父亲重掌军权的举动,很有可能确有其事(此事在朝廷看来多少有点宋太祖陈桥兵变的影子,因此成了处死岳飞的台面上的原因)。当然,无论此事是否为真,高宗此时都有杀一儆百的需要,以保证彻底掌握军队。而岳飞无疑是最合适的对象,因为他名气最大而根基最浅。所以在分化了王贵等人后,高宗将岳飞以及岳家军的核心骨干岳云与张宪一并拿下。最后罗织罪名将他们处死。此时岳飞的军队群龙无首,自然也翻不起大浪了。
所以,真正要置岳飞于死地的,是宋高宗赵构。秦桧只不过是充当打手,迎合他的意图罢了。
公元1162年,刚刚登基的宋孝宗赵昚为岳飞平反。此时离他惨死风波亭已经过去了二十又一年。
江山依旧,英雄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