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大学时代看电影 金海民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8-24 21:10:35
在停业约半年后,符合条件的影院从7月20日起纷纷重新营业。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由得回忆起我在童年、青少年时看电影的种种情景。这里就讲讲大学时代看电影留下的一些记忆。
 
1959年至1964年,我在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学习。当时的北大虽然有燕京大学时期留下的办公楼礼堂可放电影,但因窄小只能坐下几百人,故那时电影大多在大饭厅放映。那时的大饭厅是名副其实的“多功能厅”——除了吃饭外,它还是报告厅、文娱演出厅、电影厅和舞厅。
 
大饭厅在晚上最多还是被用来放电影。逢到放电影的日子,学校的电影放映组在晚间开饭后,会赶紧把饭桌挪到两旁,调好幕布。而想看电影的同学,则会早早买好电影票(每张票价五分)。由于饭厅里没有座位,故北大当时看电影的特色是,饭厅各入口处的“凳子排队”。待进场时,大家会顶着凳子入场(比拿着凳子所占空间要小)。有时候会看到有人既顶着凳子,手里又拿着凳子——不用说,他很可能是为女友在“代劳”。有时“影院”开始收票,而有的用凳子排队的同学恰好不在现场,于是在场外会留下一摞凳子……
 
在我们班的同学中,有好几对日后成为“同班同学伉俪”。在这中间,少不了男同学为女同学拿方凳的功劳。男同学往往会直接从自己寝室拿两个方凳奔向大饭厅。由于方凳是每人一个,故要向同寝室同学借,我就多次被“征用”方凳。
 
说起这种方木凳,相信当年在北大读书的人都会有许多话可讲——新生在办理各种入校手续(交验录取证书,转户口、粮油关系,购买饭菜票……)之后,要到后勤家具组领一个方凳。新生人手一个方凳,然后由老同学带领,鱼贯进入宿舍。那时,每个房间住六人。房间家具的标配为:三张双层木床、两张书桌、两个书架。唯有坐具采取“特殊管理办法”,要落实到个人。当初,你签字领凳子,到了五六年之后(那时北大的本科,文科五年学制、理科六年学制),毕业办理离校手续(如交回学生证、校徽,交校图书馆所开已无借阅书籍的证明等),交方凳往往就是最后一道手续。记得那时如果你丢了凳子,离校时就要交四块钱的赔偿费。回想起来,可以说是“我与方凳共进退”。
 
再说回看电影,那时虽然看电影的条件较差,但看的电影、排片的时间却一点不比社会上的影院差,影院所放的热门电影都在大饭厅放映过。记得当时我在大饭厅看过的电影有《青春之歌》《停战以后》《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放映《青春之歌》时,于是之饰演的余永泽说了一句台词——“我是北大的”,这时台下会发出“啊”的一片感叹。其实,被认为是余永泽原型的张中行先生,那时就常常住在北大朗润园他女儿的家中。
 
《停战以后》曾在北大拍外景,有哪几个北大镜头、拍摄时有哪位同学恰好经过,都成了观影之后议论的话题。而看了《冰山上的来客》之后,校园里有许多人哼起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明星,我们上大学那会儿,明星是扮演聂耳、林则徐、许云峰的赵丹,饰演江姐的于蓝,在《红旗谱》中演朱老忠的崔嵬,《祝福》中饰演祥林嫂的白杨,《甲午风云》中扮演邓世昌的李默然,在《李双双》中扮演主角的张瑞芳,《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与银环的扮演者王晓棠,在《红色娘子军》中演吴琼花的祝希娟……
 
说到外国男演员,我首先会想到的是苏联导演兼演员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他在电影《奥赛罗》中,主演奥赛罗。另一个想提的就是法国演员钱拉·菲利普,他在《红与黑》中演于连。《红与黑》在国内首映时,我恰好在准备高考,经过思想斗争,憋住了没有去看。后来,还是在北大大饭厅看上的。提起外国女演员,我想说出罗密·施耐德的名字,应是有充分理由的——她因演茜茜公主而闻名世界。
 
在上大学时看的外国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苏联影片《白夜》和英国片《百万英镑》(据马克·吐温的作品改编)。由于我是学德文的,故对德国影片特别留意,那时看到的均是东德影片,记得有《柏林情话》《马门教授》《科伦上尉》等。
 
到了盛夏,学校会在东操场(离学生宿舍较远)放露天电影,那就要拿着凳子“远征”了……头顶方凳前往观看电影的青春岁月,真是令人难忘!
 
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2020-08-24/142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