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唐诗你会发现,有些诗人专门写了一些反映农民辛勤劳作和在重重重压下生活艰难困苦的状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怜悯之情。我权且把他们称为“悯农诗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写出为农民“鼓与呼”的诗歌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悯农诗语言大多朴素且浅显易懂,把农民的辛勤劳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其劳动成果的尊重。
说到悯农诗人,人们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李绅。李绅是唐宪宗元和元年进士,唐武宗时做过宰相。他的早期诗作中有一首《悯农》(古风),为大多数国人耳熟能详:“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诗只用四十个字,就把农民劳作时“汗珠子砸脚面”的辛苦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出来。同时指出,即便如此,农民也难免饥饿而死。诗中还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了对农民劳动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之情。
与李绅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虽出身官宦之家,但他的诗作中却不乏悯农之作,最为有名的当属《观刈麦》。他看到割麦子的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他还看到“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到了麦收时节,本该为丰收而喜悦,但所收麦子都交了税,只能靠捡几个麦穗为生,又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在另一首《村居苦寒》的诗中,白居易因见竹柏被大雪冻死,而想到缺衣少食的农民,写下:“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把农民饥寒交迫的情景形象而又真实地表现了出来。另一位诗人崔道融在《田上》写道:“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什么叫起五更睡半夜?什么叫披星戴月?读了这首诗就全都明白了,而这恰恰就是农民辛苦劳作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上面几位诗人还只是把农民的辛苦展现给读者,另有一些诗人则进一步剖析了造成农民苦难的原因:
苛捐杂税猛于虎。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用重税对农民进行掠夺。诗人张籍在《野老歌》中写道:“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地里所收粮食都被官家收去了,年底屋子里只剩下锄犁等农具。为了糊口充饥,只能叫上儿子上山捡橡子。另一位诗人张碧在《农父》诗中写道:“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全家辛勤劳动获得丰收,但禾黍却被剥夺一空,最后的结局却是妻离子散。
贪官豪吏如虎狼。农民除了如数向官府缴税,那些收税人和地主如狼似虎,乘机向农民敲诈勒索。诗人坎曼尔《诉豺狼》一诗说得非常直白:“东家豺狼恶,食吾馕,饮吾血。五谷未离场,大布未下机,已非吾所有。”不等粮食离场,不等织好的布下机,就被地主夺走了,农民衣食无着,也只能喝西北风了。
战乱频仍农民遭殃。古代时,战乱是农民的一大祸害。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一诗中说:“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诗中说,丈夫被征兵战死,家里只剩个寡妇,却照样要承担沉重的税赋和劳役。桑树已废,照常缴桑蚕税;地里的苗都已荒芜而死,照征青苗税。家中无米下锅,只能靠挑野菜充饥;无柴烧火,只能临时砍湿柴。身上穿的是麻布缝制的粗陋衣服,头发焦黄。这就是诗人笔下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另一位诗人戴叔伦在《女耕田行》中写道:“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这首诗通过描绘弱女刀耕的艰难和她们成年难嫁的苦闷,表现了在战乱中又逢灾害的双重打击下,广大农民的悲惨命运。
无力回天,灾害无穷。古代受生产条件所限,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民无能为力,往往遭受重大损失。白居易在《杜陵叟》诗中说:“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在春旱和早霜双重严重灾害下,苗死禾枯。可官府依然横征暴敛。“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逼得农民只能典桑卖地,官府用这种杀鸡取卵的办法强征收税,明年农民衣食又将如何呢?诗人的无情揭露,把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在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农民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些“悯农诗人”站出来,为他们申诉呐喊,也算是为劳苦大众做了一件好事,人们是不会忘记的。而这些“悯农诗”也在时刻提醒今人,农民劳作的不易,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当下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