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他让古典戏法登上大雅之堂 ——记天津籍戏法大师王殿英 扈其震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6-12 18:09:13
天津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更是一方戏曲和曲艺的风水宝地。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老少爷们儿各界观众酷爱“什样杂耍”(后来改称“曲艺杂技”),肥沃的艺术土壤也养育出一批艺术大家。天津的戏法艺术,近百年来繁盛之极,被人称为“魔术窝子”。其中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就是中国古典戏法名家王殿英先生。
 
风水宝地诞生戏法大师
 
王殿英1923年5月2日生于天津市河北大街石桥西胡同。父亲王振清是油漆匠,也是著名的时调弦师,系民国时期很有名气的曲艺票友,曾培养出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王殿英胞妹)、二毓宝、魏毓环等名家。王殿英自幼深受家庭熏陶,对于艺术表演,天生就有浓厚的兴趣。
 
当时的天津,无论是茶馆、剧场或撂地儿,很盛行戏法演出,也活跃着身揣绝活的出色艺人。其中就有被后人称为“津门五大戏法名师”之一的王文韶先生。王文韶与王振清私交颇深,常去王振清家吃饭、串门、聊天。少年王殿英受王文韶先生影响,提出要跟他学戏法。王老先生爽快地答应并问:“你是真想学还是假想学?”
 
当时学戏法没想象的那么容易,艺人从不轻易将“一辈子的饭碗”传授给别人。行业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话:“宁送一锭金,不给一句春。”这里的“春”指的是春典,是艺术真谛,是绝技秘术。
 
懂事的王殿英赶忙磕头说:“我一定认真学!请师父教我!”王老先生告诉他戏法必须两个人才好表演,于是王殿英找到了自己的玩伴、邻居马国良。两人学了一年多,王文韶因病故去。王振清对孩子们说:“你俩要真想吃这碗饭,我再请郭碧臣先生吧,总不能半途而废。可拜郭先生为师,你俩就又小了一辈儿。”在什样杂耍界,是很讲究师徒辈分的。
 
王殿英说:“辈儿大辈儿小没关系,关键是把戏法真正学到手。”这样,王殿英和马国良又成了郭碧臣先生的得意弟子。小哥俩出师后,常年活跃在小梨园、庆云、志诚信等多家小剧场,一起演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参加了群声曲艺社。1956年,群声曲艺社改组为和平区曲艺队,两年后并入和平区曲艺杂技团。王殿英除了与马国良变戏法外,还给孙杰的魔术“量活”,他与孙杰表演的节目《升球》《飞无线电》《钓鱼》等,是该团演出的“攒底”节目。“文革”后,王殿英调入天津市实验曲艺杂技团任主要演员,表演戏法。改革开放后,他充分展示了艺术才能,几十年来前往东北、华北、江浙、上海等地进行演出,展示古典戏法的艺术魅力。
 
让戏法在艺术中升华
 
历史悠久的中国古典戏法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戏法注重表演者的着装与表演,与西方魔术融合得比较多。而北派戏法的发源地就在天津。北派戏法的传统文化韵味较浓,表演时的服装更加复古,注重口彩相连。所谓“口彩”,类似现在的单口相声。
 
西方现代魔术与中国古典戏法的重要区别在于:西方魔术的道具是表演必不可少的载体,都在道具机关上下功夫,乃至采用声、光、电等当代高科技辅助手段。而中国戏法的功夫,则体现在表演的技艺性上,道具和演员已有机地融为了一体。戏法的表演内容和道具非常贴近生活,如酒杯、瓷碗、扇子、铜钱、金鱼、环子、小球等。早期西方魔术只能在舞台上表演,观众需要离得很远,更不能让观众看到道具的后面,因为一看就会泄底,演出时只用音乐伴奏。而中国戏法在表演时,观众可以围绕在表演者四周,近距离观赏,往往是嘴说(术语称为“使口”)和手变巧妙结合,逗笑的语言已成为戏法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史料表明,相声借鉴和继承了戏法的“使口”。天津历史上,“使口”好的戏法艺人中,不少人改行后成了著名的相声艺人。最具代表性的名人就是戏法名家常连安和他的长子常宝堃。
 
王殿英的代表作有“拉线棒”“九连环”“亮摔”“海底捞沙”等。他的表演风趣幽默,与观众互动性很强,受到观众和同行的高度评价,许多著名相声演员都很敬佩王先生的“使口”和表演风格。王殿英的戏法艺术雅俗共赏,没有脏口,没有废话,逗笑观众的包袱准、脆、响,严格地遵循了相声“三翻四抖”规律,形成了独特的北派古典戏法流派。王殿英为人谦虚和蔼,从不争名夺利,传承艺术更不保守,为中国的戏法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曾在全国首届近景魔术大赛上获得银奖,被公认为北派戏法大师,他的表演凝聚了中国古典戏法原汁原味的历史神韵。
 
在将传统地摊“变戏法”升华到“戏法艺术”的过程中,王殿英做出了极大努力,居功至伟。
 
有位魔术专家写道:每每看王老表演,无不感到赏心悦目,心清气爽。整场节目结构严谨、清晰爽目;表演生动自然,落落大方,节奏紧凑;台词更是构思精致。王老的台词没有波澜壮阔,如叙家常,但仔细听来,每句台词又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急缓顿挫。
 
中国著名曲艺理论家、教育家倪钟之评价王殿英时说道:“王殿英生活在老天津最典型的地区——河北关上,他能了解广大群众的艺术趣味和追求。他为适应这种要求,在常年不断的演出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是中国传统的,又是天津地域的,也可以说王殿英所表演的戏法是天津的戏法。这在研究天津的艺术发展史时是绝不能忽略的。”
 
戏比天大德艺双馨
 
行有行规,艺有艺德。王殿英唯一的弟子肖桂森告诉笔者:“以前总去师父家学习戏法,每到这时,师父总要把自家孙辈轰出屋,不让偷看。有时师娘就说:‘你们排练,让孩子看看又怎么了?又不是外人。’师父很严肃地说:‘小孩子知道了里面的门子,随便往外一说泄了底,变戏法的还有饭吃吗?’戏法这一行的规矩,师父不论在外还是在家,总是严格遵守。师娘跟师父生活了几十年,始终弄不清变戏法内里的门道。师父跟老伴儿都保密!”
 
说起恩师的傲骨、人品和艺德,两件事令肖桂森终生难忘。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军队进驻天津。一天,王殿英正在小梨园表演戏法,台下坐着的观众中有几个美国兵。王殿英举着两根拉线棒,边说边演。本不相连的两根木棒,内里的白线却好像很神秘地连接着,拉动这根,那边的白线也随着伸缩……简单的道具,神奇的东方艺术,竟让美国人目瞪口呆。
 
演出结束后,美国兵去后台找到王殿英,拿出几张大面额美元,执意要购买他的拉线棒道具,并让王殿英当场传艺。另一个兵握着手枪,看架势若王殿英不顺从,就要举枪要挟。那阵子尽管王殿英每天演出两场,依然收入很低,养家糊口甚是艰难,这笔美元起码可以生活一两个月。
 
王殿英没有丝毫犹豫,开着玩笑婉言推辞,巧妙地谢绝了美国大兵。多年后,王殿英对肖桂森讲起这件往事时说:“戏法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我凭什么卖给美国人?给多少钱也不能卖,让外国人永远纳闷去吧!”平实的语言掷地有声,可贵的民族气节令人十分敬佩。
 
第二件事发生在王殿英晚年。王殿英的长子、专业相声演员王天明中年突然去世。对一家之主王殿英来说,是难以抗拒的伤痛。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王殿英一下子苍老了十岁,不吃不喝,那早已年迈衰老的躯体仿佛随时都要倒下。
 
偏偏王殿英之前答应了一个重要的演出任务,演出时间恰好是王天明去世当晚。天津电视台的《鱼龙百戏》节目将在名流茶馆录制一台最具天津代表性的高质量曲艺魔术节目,其中就有王殿英和弟子表演戏法。肖桂森一整天在王家忙碌丧事、劝慰师父,不知道师父还能不能去,更不敢贸然询问。面对突如其来的丧子之痛,谁有心情欢笑着登上舞台演出呢?
 
眼看就要到下午5时了,再不准备道具服装,肯定来不及了。肖桂森忙把王殿英的老儿子三明叫到一旁,小声商议道:“三哥,老爷子晚上有录像。你说还去不去?”“我也不知道啊!”“要是去不了,我赶紧给电视台打电话,估计他们也能理解。”肖桂森说。“咱们别擅自做主。我问问。”三明带着肖桂森悄悄来到父亲面前,轻声地问:“爸,听桂森说,晚上要去录节目……”
 
只见王殿英低着的头,缓缓抬起来,满脸的痛苦掩藏在纵横的皱纹中。老人闭着眼睛好一会儿没说话,两颗泪珠从眼角溢出,叹了口气道:“当然要去!早应了人家了,别给电视台耽误事。都到这时候了,人家找谁救场去?”肖桂森赶紧收拾道具,摘下黑纱,搀扶着师父,打辆出租车赶到了名流茶馆。
 
茶馆内,观众爆满。节目录制过程中,王殿英的演出没有任何差错,表演认真完整,口彩该响的包袱都响了,该绽放的满脸笑容都绽放了。虽然他精气神儿似乎不如平时饱满,但丝毫没影响节目质量。录完后,王殿英将道具交给徒弟收拾,脸色阴沉,谁也不理,独自一人低头出去了。后台的艺术界同行都觉得奇怪,王老爷子平时不这样,爱说爱笑,慈祥着呢!他们忙问肖桂森:“今儿老爷子怎么了?感觉不对啊!”“别提了……今天我大哥‘没’了!”“谁啊?哪个大哥?”“就是我师父的大儿子天明,家里正办丧事呢。”
 
“啊?!”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在场的人全震惊了,赶紧跑到院子里找到王老爷子,围拢上来安慰劝解。电视台节目制片人闻讯后,流着泪跑来紧紧握住王殿英的手,再三对老艺术家高尚的人品和崇高的艺德表示感谢。
 
谁都明白,在这无比悲痛的时刻,却要在台上表演喜庆欢笑的节目,真是太难为演员了,可是“戏比天大”,“说了算数”。答应的事,就是板上钉钉。为了大局、为了观众,王殿英坚守诚信,舍弃一己的悲伤情绪。他身上所体现的,不正是优秀艺术家所具备的中华传统美德吗?
 
“站在台上,就要对观众负责”
 
王殿英的嫡孙、肖桂森的大弟子、和平文化宫曲艺干部王迎回忆了一件往事。
 
那年王迎在北京上学进修,接了一个天津的小范围演出,表演戏法节目。没想到学校临时有急事,那天不能请假。他公休日回到天津找爷爷求救,王殿英说:“给你二伯打电话吧,看看他有没有事。”
 
当时王迎尚未正式拜肖桂森为师,因肖桂森拜了王殿英为师,几乎长在王家且排行为二,所以王迎从小称肖桂森为二伯。“爷爷,我这演出费太少了,就二百块钱,二伯能去吗?”王迎质疑道。“救场如救火,你应了人家了,就不能给人家空场。赶紧给他打电话吧。”王殿英催道。
 
肖桂森在电话里回答“没问题”。“但钱不多,就二百块钱,不行……你就别使正活了,使俩小活就得了,反正也不是正式演出。”王迎自作聪明地说。
 
王殿英一听这话,马上把电话抢了过去,说:“桂森,别听他的,你要规规矩矩,该怎么使活就给人家怎么使活。观众不知道主家给了你多少钱,你要是不好好演,观众真以为你就值二百块了。”“师父,我明白!”肖桂森回复道。
 
王殿英放下电话,语重心长又严肃地对王迎说:“你也一样,以后甭管什么演出、人家给多少钱,只要你应了,就要好好演。给你多少劳务费是你和主办方的事,与观众没关系。只要你站在台上,就要对观众负责,这就是艺德。小子,你给我记住了!往后甭管干什么,都要以德为先!”
 
王迎说:“我的心像被重锤猛敲,一下子就明白了,怪不得爷爷一辈子生活在舞台上,不论是观众还是同行们,以及那些著名的艺术家,都对爷爷挑大拇指,都说爷爷不仅业务好,人品更好。因为爷爷时刻把艺德放在第一位!”
 
谈起对恩师王殿英的印象,肖桂森说:“我从师父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人,怎样从艺。师父是中国戏法界登峰造极的人物,他让戏法成为一门高雅艺术,并且努力净化戏法表演的语言,使古典戏法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仅继承了老一辈的戏法艺术精华,还是位戏法改革家,对戏法的道具颜色、服装式样以及语言表达都做了大胆创新。他的表演口彩相连,手彩娴熟,手法脆、快、帅,让观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艺术享受。”
 
王殿英在舞台上艺术精湛,但台下却极为低调、本分。他多年在专业剧团工作,演员和同事们都认为:王殿英是个特别实在厚道的大好人。他对观众更是充满了尊敬,在表演戏法“使口”过程中,他幽默的语言总是那么平易近人、礼貌自谦,像是与亲人对话一样和观众进行平等交流。
 
一次王殿英应邀参加一个外地的大型演出活动,一些有名气的演员架子很大,派头十足,还有人带了助理、保姆。唯独王殿英独自一人,衣着普通,谦逊平和,提了个装着道具的旧箱子进入宾馆报到。那些所谓的“腕儿”都瞧不起他。但等看到了王殿英在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听到他那恰到好处的“使口”语言,这些人马上改变了看法,从心里敬佩起王殿英来:瞧瞧人家的艺术,这才是真正的大腕儿呢!
 
古典戏法终成国家级非遗
 
以王殿英为代表的北派古典戏法具备厚重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明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肖桂森申报,北派古典戏法于2008年被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批准,入选和平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专家评审组对该项目的评语是:中国古典戏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显示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西方魔术相比,中国戏法表演讲究“捆、绑、藏、掖、撕、携、摘、解”等技巧,演员还要“口彩相连”,边说边变,与观众互动。王殿英先生是全国闻名的古典戏法大家,他的“九连环”“拉线棒”“亮摔”等绝活,水平极高,是中国戏法舞台小戏法的代表人。肖桂森很好地传承了这项艺术。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入选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该项目入选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3月,王殿英大师不幸因病故去。2011年,古典戏法入选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肖桂森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古典戏法的代表性传承人。
 
天津市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重点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典戏法”。大展壁上,悬挂着王殿英舞台表演的大幅剧照、古典戏法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简介。和平区非遗中心特意定制了深褐色的王殿英半身铜制塑像,供人敬仰怀念。大师面容和蔼慈祥,神态逼真。
 
王殿英生前常跟弟子说,我们需要戏法创新,这种创新常常不是表演形式,而是内容。从前演员表演时,常用“五子登科”“满堂大红”等传统吉祥话暖场,但有些话语已经远离了时代。这就要求演员与时俱进,可以改为当今流行的话语,如“宏图大展”“和谐社会”等等,这样更能贴合现代观众的心理。
 
改革开放后,王殿英挖掘、升华了一些很久不演的传统节目,并精心创作了新的戏法节目。如他创新的“空手抓鸟”节目,增添了许多语言的穿插,一一说来,妙趣横生,让满场观众笑声不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法的北派特点。
 
2013年6月5日,国家“文化遗产日”前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典戏法艺术研讨会——纪念天津籍戏法大师王殿英先生从艺75周年”活动在和平文化宫举办,参会者用有深度的论文探讨戏法艺术,怀念正直善良、技艺精湛、德艺双馨的戏法大师王殿英。
 
在天津电视台的《艺文评话》节目中,某文化专家用一首诗歌对王殿英的艺术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万种奇迹一袍成,千般奥秘两手中。说变相随口彩联,戏法大师王殿英。”
 
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2020-06-12/13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