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环球视野 > 正文

热点追踪 “松石间意”古琴展亮相天津 一曲悠扬勾勒出文化脉络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8-04 21:13:53
日前,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松石间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古琴展”在天津博物馆五楼拉开帷幕。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11日,免费对社会开放。
 
此次展览以重庆三峡博物馆馆藏20余件古琴为主,其中包含一、二级品10余件,年代涵盖宋、元、明、清至现代,并辅以天津博物馆藏“玉壶冰琴”、与古琴有关的汉代陶俑、画像砖拓片、书画、瓷器、玉器等其他文物。展出的古琴形制典雅、音色优美,被琴界誉为稀世珍宝。而与古琴相生共存的深厚文化,也在古意浓浓的琴名和铭文题记中得以体现。
 
◆题刻里记载着“松石间意”的奇闻轶事
 
“松石间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古琴展”自6月30日开展后,便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日前,记者也专程来到天津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了参观。
 
据天津博物馆馆员,同时也是此次古琴展的策展人岳萌介绍说,此次展览共精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古琴20余件,时间跨度从宋至清,同时辅以天津博物馆藏“玉壶冰琴”,以及与古琴相关的书法、绘画、瓷器、玉器等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古琴的演变轨迹,其间还穿插有文雅逸事、传世名琴等介绍,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中国历代名琴、琴家的奇闻轶事和传奇故事,为的是让观众能够对古琴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作为与此次展览同名的一张琴,“松石间意”无疑是此展的一大看点。“松石间意”四字出自南朝沈约《宋书·肖思话传》,“尝从太祖登钟山北岭,中道有盘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钟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相传该琴是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东京(今开封)“官琴局”御制,有“天府奇珍”之誉,后此琴经流转被清朝宫廷所收藏,到了乾隆年间被乾隆所看重,并写下一首七言古诗刻在琴背项间:“古锦囊韬龙门琴,朱弦久歇霹雳音。安得伯牙移情手,为余一写山水心。”原本此琴琴背并未刻字,琴名及题诗均是乾隆所为。从此宋徽宗御制的琴便有了另外一个名“松石间意”,简称松石。
 
此琴面桐底梓,通体髹黑漆,琴面蛇腹断纹,底有细密流水断纹。檀木岳山、焦尾,金徽玉轸,玉雁足。琴底满刻铭文,背面项间刻行书“松石间意”,其左下刻“吴趋唐寅”;另刻行书“绍圣二年东坡居士”,其左下钤篆书印“坡仙琴馆”。
 
龙池、凤沼两侧刻明代祝枝山、文徵明、沈周、张灵及文彭、王宠等明代吴地著名文人书画家的题诗。龙池两旁题刻有“明月入室,白云在天。万感皆息,琴言告欢。飞飞去鸟,涓涓流泉。临风舒啸,抚松盘桓。消忧寄傲,息焉游焉。允明”;“风瑟瑟,云冥冥。鹤起舞,龙出听。绿绮,登紫庭。歌且和,招仙灵。沈周”;“明月千里,清风七弦。潜蛟飞舞,孤鹤翩跹。步虚天上,遗响人间。嫋嫋独绝,飘飘欲仙。徵明”;“晨飚夕澍,假物喻思。无言之言,情不能已。张灵”等。凤沼四周题刻有“琴之为物,先圣所作。可以消忧,可以寄乐。如风入松,如泉奔壑,如云在天。石隽”;“如鸟择木,或抚三终,或吟一曲,淑性恰情云和所独。雁门文彭。”;“鹤槎山民程庭鹭”;“松涛澒洞,石壁嶙峋。蛟龙出水,鸾鹤下云。雅宜山人”等。
 
明代吴郡,唐寅、沈周、祝允明、文征明等当世才子都曾瞩意此琴,此琴后为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所藏,其上红色印章“坡仙琴馆”是怡园中专门收藏古琴的建筑。此琴形体浑厚,制作精美,题咏众多,连琴名共有文字题刻十二则,印章一个,为目前所见题刻数量最多的古琴,是古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每把琴背后都是个有故事的人
 
在此次古琴展上,还展出了很多极其珍贵的古琴,这些古琴多为名家旧藏,传承有序,对了解各个时期古琴制式,古琴与文人、琴人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宋代是中国古琴发展的全盛时期,随着北宋儒学的复兴和禅宗的传播,作为文人音乐的古琴艺术及其审美得到了全面提升。“官琴局”的出现,使制琴有了“官琴”与“野斫”之分,官琴皆有定式。此次展出卫中正款琴,面桐底梓,鹿角灰胎,栗壳色漆,螺钿徽,檀木岳山、焦尾,带绒扣角质琴轸,质呈紫色伴青白色,半透明状,雁足底刻五瓣秋葵花形。秋葵形雁足是北宋新出现的独特样式,别致而有趣。龙池内纳音左侧阴刻楷书,“宋庆历道士卫中正制”。道士卫中正是北宋庆历年间斫琴高手,曾奉旨斫“琼响”琴,明代王祎曾以该琴为名创作了琴曲《琼响操》,可见后人对卫中正所斫之琴的珍视。但明代以后卫中正所制琴就不见于记载。此琴制作规整,雄浑美观,漆色古雅,十分难得,它是现知卫中正唯一存世之琴,可以作为北宋宫廷用琴的标准器。
 
古琴底部的题刻不仅有优美的诗句,也有一些可以作为某段历史的见证。如此次展览中的明代“雪声”琴,此琴面桐底梓,通体髹黑漆,隐现红光,鹿角灰胎,螺钿徽,红木岳山、焦尾、雁足、琴轸,长方形池沼,纳音微拱。琴底项部阴刻隶书琴名“雪声”二字,下有落款“张疑题”。
 
龙池左右刻行楷五行,“吴子幼卿遘永安府君殉城之难,茹痛不已。吴君信甫以琴遗之,思导其和。居巢子曰:劳者呻,悲者号,宣则不郁,痛何能已!以声宣之,宜哉!为之铭曰:孤城不存,孤臣何存。孤雏仅存,孤桐独生。孤桐兮朱丝,写风木兮我悲!孤生不死,悲无已时。咸丰丁巳二月,居巢铭,麦钰书,居廉镌。”龙池下刻两枚篆书方印:“黄犬所传”“中和之器”。凤沼左右刻隶楷四行,“此叔父琴也,殁后为郫筒彭澹鞠携去。丁酉谋之,以来四十余年。故物一旦珠还,快也何如!爰为铭曰:九天玉佩,其声锵锵。物归旧主,德音不忘。光绪庚子中秋,虓除铭并刊,砚汀书。”
 
居巢、居廉兄弟二人是岭南画派的鼻祖。麦钰为广东香山人,善画,以山水见长。此琴铭文较长,从时间上推测可能与太平天国起义有关。铭文大意谓吴幼卿之父“永安府君”在太平天国军队破城后殉难,吴信甫以自己珍藏的这张琴送他,希望能以琴声纾解悲伤,宣泄情绪。居巢为此作了一段铭文,由麦钰书写,居廉镌刻上琴,时在咸丰丁巳(1857年)。
 
吴幼卿去世后,此琴又为四川郫县彭澹鞠所藏,40年后即光绪丁酉(1897年),琴又回到了吴幼卿(也有可能是吴信甫)之侄、号“虓除”者手中,他于光绪庚子(1900年)再刻铭于琴底,记述“物归旧主”的心情。
 
为配合此次展览,天津博物馆也展出了馆藏的南宋“玉壶冰”琴。此琴为递钟式,鹿角灰胎,外髹朱漆,通身有蛇腹纹及冰裂纹,蚌徽。琴为无角圆头,直项垂肩至三徽,腰作小型内收半月形,琴面弧度较平。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龙池上刻草书“玉壶冰”铭,其下刻篆文“绍兴”(南宋高宗赵构年号)二字。该琴体宽而薄,是传世南宋琴中的精品。
 
“玉壶冰”其名应是出于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此句意在表明作者清廉正直、玉洁冰清的节操。这正符合宋代社会所追求的文人思想,因而以此为文人音乐的重要道具──琴来命名意义甚深。
 
◆古琴里有中华文明的文化积淀
 
古琴,古称琴,又有七弦琴、瑶琴等别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关于其诞生的传说虽有多种不同版本,但无一不与古代明君圣贤相关,由此可见,古琴不仅作为一种乐器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两千多年,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观念、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内涵更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称道。
 
自上古以来,古琴便被赋予了沟通天人、通政兴邦、修身养性、协和万物的神圣功用,有着其他乐器所不具备的高度文化属性。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处处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其长度约为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琴身为两块木板制成,上圆下平,一阴一阳,象征“天圆地方”“阴阳相合”;琴身上十三个琴徽代表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此外,琴身各部位的名称如“岳山”“承露”“龙池”“凤沼”“雁足”“龙龈”“冠角”等无一不体现着古人对自然的敬与爱。
 
巴蜀地区有着悠久的古琴文化传统,琴艺及制琴技术闻名遐迩,名家辈出,影响深远,唐代最负盛名的雷氏家族就出自蜀地,及至宋到明清时期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斫琴水平。琴艺方面,自汉至唐,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延续至今,“川派”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古琴流派之一。在此种文化积淀之上,更经历了抗战时期文物及文化界人士的西迁,当时所遗留下来的很多文物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见证入藏巴蜀之地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使其馆藏古琴数量与质量在国内博物馆界名列前茅。此次天津博物馆借展其古琴24张(另有天津博物馆藏古琴一张),其中4张为一级品,7张二级品,展品年代涵盖自宋至今。
 
天津城建大学教授、天津城建大学古琴弦歌基地创始人薄克礼介绍,古琴的历史悠久,传为伏羲氏制琴,据史书所载,舜作五弦琴歌南风而天下治,说明古琴至少有着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而且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的始终,“古琴除用于宗庙祭祀活动等大型场合外,文王曾用来怀念,武王曾用来助战。伯牙子期以成知音,孔子弦歌以施教,司马相如用之以示爱,蔡文姬借以抒发悲愤与离别。此外,‘闻弦歌知雅意,士无故不撤琴瑟’说明古琴经常出现在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其成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重要原因之一。”
 
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20-08-04/14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