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这里曾发生过一件悲壮的大事,它甚至改写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但当时的人们还无暇去想,他们正厉兵秣马,准备踏上一段充满艰险乃至要付出生命的征途。这段在历史上著名的悲壮征途,后来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时已是秋季,映山红的花期已过,但赣南的10月,还没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季节。远处叠嶂的山峦,云雾缭绕,郁郁葱葱,于都河水却已有了凉意。这时,一个身材伟岸的中年人,手里拿着香烟,站在东门外的渡口,静静地看着正从简易浮桥上涉水渡河的红军队伍。他神色凝重,正在思考着中国革命未来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85年后的今天,仍是这个渡口,又迎来了映山红盛开的季节……
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曾对全世界至少8.65亿贫困人口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但最后,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也没能给出一个带有普适性的彻底解决贫困的方法。这是因为,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只要制定一套措施或建立一个机制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它几乎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科技、金融乃至社会科学各领域的诸多问题,而且具体情况不同,措施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可是现在,中国的扶贫工作者凭着经验和智慧,已经想出一个又一个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和有效的措施。
江西省龙南县的“扶贫车间带动模式”,就是一种创新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仅有效,也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影响。2019年10月,由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发起,面向全球征集原创的优秀减贫案例。这个活动旨在以案例为载体,在全世界范围推广和分享减贫成功的实践经验。征集期间,共收到减贫案例820件,涉及巴基斯坦、巴西、菲律宾、哥伦比亚、加纳、柬埔寨、喀麦隆、肯尼亚、尼日利亚、老挝和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在这次征集中,龙南县的“扶贫车间带动模式”入选了“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应该说,这是一个完全中国式的,或者说极具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
这个模式的形成,是从一个由龙南县政府主导创办的就业扶贫福利工厂开始的。这是一个专门帮助有残疾的贫困群众就业脱贫的公益性企业,主要生产服装和一些简单的日用品。企业成立之初,县就业局长刘明亮慧眼独具,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家廖家利来担任厂长。廖家利的第一个创新,就是为全厂256名工人设计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这些工人的情况很复杂,光持有残疾证的就将近60人,其中还有19个聋哑人,再加上智力低下的和文盲等原因,没有完整劳动力的工人几乎占总数的一半。于是,管理团队就把工作岗位按难易程度分为10个等级,再为每个工人评分,安排到合适的岗位。比如年龄偏大的,就安排在插花车间,手脚麻利的则安排到制衣车间。廖家利知道,这个群体的人,在心理上不仅自卑、脆弱,也很敏感,所以在分配工作时,还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尽量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合理的薪资制度,是工人安心工作的“定海神针”。福利厂按照“按劳取酬,企业保底”的原则,一方面对工人实行计件工资,鼓励工人凭自己的能力多劳多得;另一方面,也对劳动能力较差的工人实行二次利润分配。也就是说,到年底,企业拿出利润再分配一次,确保每个工人达到最低工资标准以上。厂长廖家利说起这个福利厂很感慨,虽然甘苦自知,但也很有成就感。当初刚建厂时,招收了200多名贫困人员,现在98%的工人都已学会一定的技能,更关键的是,他们的人均收入已达到2200元,当年就摘掉了贫困帽子。
县就业局长刘明亮说,有件事,让他和廖家利永远难忘。那是2015年初夏的一个上午,福利厂第一次发工资,这也是每个工人最激动兴奋的时刻。工人叶向阳捧着一沓钞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半天说不出话来。接着,他作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举动,他走到刘明亮和廖家利面前,突然跪下了。刘明亮和廖家利赶紧把他搀起来,告诉他,这是他自己的劳动所得,而且这才只是开始,今后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地干,真正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但是,刘明亮说,他和廖家利厂长都知道,叶向阳的这一跪,也跪出了他作为一个劳动者靠自己双手吃饭的自信和尊严,也跪出了这个企业的意义、价值和责任。
温暖的温度
龙南县的就业扶贫福利厂,就像一个巨大而又温暖的孵化箱,用它的温度孵化出一个又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弱势工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廖家利说,他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当初企业刚成立时,一个县里的扶贫干部来找他,说自己“结对子”的一个贫困户,这家的男人想让他老婆来这个福利厂上班。廖家利一听说,可以啊,来吧。但这个扶贫干部说,不过,他老婆有点特殊。廖家利笑笑说,咱是福利厂,特殊也不怕,只要没完全丧失劳动力就行。这干部说,她智力很正常,胳膊腿也没毛病,可就是两个字,太懒,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懒。廖家利一听就有数了,说没关系,让她来吧。
这女人叫沈春英,当时30岁,夫家是南亨乡刘屋村的。自从嫁过来,不是蹲墙根儿晒太阳,就是在村里东游西逛,别说干农活,家里连灶屋都懒得进。最后丈夫实在忍无可忍了,已经放出了绝话,如果这好吃懒做的毛病再不改就离婚吧。
果然,这个沈春英刚来厂里三天,就懒得出了名。别说廖家利,工人也都没见过这么奇怪的人。每天在工位上,别人都低头紧张忙碌,唯独她就坐在那儿发呆,也不说话,连工具掉到地上都懒得弯腰去捡。可到了吃饭时间,只要铃一响,比谁跑得都快,总是头一个到食堂。做饭的凌师傅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来找廖家利,摇着头说,这可真没办法了,她一个人能顶三个人的饭量,可吃得多,听说还不干活儿,这哪像话啊?廖家利听了笑笑说,没关系,吃不穷,总得给她点时间。其实这时,廖家利已经在和班组长廖倩影商量这事。
廖倩影身为班组长,每天跟各种情况的工人打交道,也很有经验。她先是不动声色地接近沈春英,一点一点地对她说,你看,人家有残疾的人都在认真做,咱好手好脚的不光不比别人差,应该干得更好才对啊。廖倩影这样说,也是故意刺激沈春英。果然,沈春英显然听进去了。廖倩影又趁热打铁地说,咱先试试,你肯定没问题。沈春英听了点点头答应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沈春英开始学会一些简单的制衣技术。这时,廖倩影又安排一个有些残疾的工人和她在一组,这一下就更激起沈春英的好胜心,手脚更加勤快了。这时的沈春英就像换了个人,一门心思都扎在工位上,过去总是头一个去食堂,现在却有几次差点误了吃饭。这下食堂的凌师傅又跑来跟廖家利告状,她别影响我们做卫生啊。
廖家利听了,仍然只是笑。廖家利知道,沈春英因为工作积极,已被评为车间的“岗位能手”。车间的同事说,她简直像脱胎换骨,完全变成另一个人。沈春英偷偷对廖倩影说,我过去懒,没心思做事,是因为心里总埋怨眼前的穷日子,也就打不起精神,想着这么混就算了,可自从来咱厂里,才发现这日子也挺有意思呢!不光沈春英自己,就连她丈夫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老婆了。当初县里的那个扶贫干部来对廖家利说,真是神了,现在这个沈春英,回家也勤快了,跟家里人还有说有笑。她丈夫一直说,要来厂里当面感谢廖厂长呢。
这个特殊的贫困群体,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性格都很内向。就业局长刘明亮说,就业扶贫福利厂是一个特殊企业,和生产经营比起来,安全和管理才是最棘手的难题。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厂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东江乡的黄美华不仅是聋哑人,还是文盲。据说她在45岁前,生活范围只在村子周围的方圆五里之内,更不要说到县城了。自从来福利厂,平时就住在宿舍,每逢周五,家人或帮扶干部来厂里接她,周一早晨再送回来。
出事是在一个周一的早晨。这个早晨,已经到了上班时间,眼看过了9点,黄美华还没到岗。正在厂里巡查的刘明亮一听说这事,赶紧给她家里打电话。家里人说,早晨临时有事就没送她,想着这几步路早熟了,就让她自己去了。刘明亮一听已出来一个多小时,应该早到了,更着急了,立刻报了警,然后就组织人出去分头寻找。可大家把她必经的所有路线找了一遍,还是没找到。接着又扩大范围再找。最后,终于在离厂不远的一个山冈上把她找到了。她是走迷了路,正一个人蹲在路边哭。刘明亮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经过这件事,刘明亮和廖家利对全厂工人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竟然有将近一半的工人不熟悉来厂的路。刘明亮特意做了一个试验,随机找了5名工人,带到县城最繁华的地段,然后跟在身后,让他们分别回厂。结果,有两个工人迷路了,没能自己回来。刘明亮和廖家利都惊出一身冷汗。这可不行,安全出行的措施必须跟上。这以后,厂里就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平时出厂必须3人以上,而且要履行请假手续。对于近百名有残障和文盲的工人,则要由管理人员结对管护,负责安全往返。当然,光有这些措施还不够,为杜绝工人走失这类事再发生,刘明亮又想了一个更有效的办法。他去找县里的电信部门,专门设计了一种装有GPS定位芯片的特殊厂牌,有紧急呼叫和迅速定位的功能。当员工外出遇到紧急情况时,只要按一下功能键,就能给家属、班组长和厂里的保安室同时发出短信。根据呼叫信息、确定的具体位置可以精确到3米以内。当这200多个特殊的厂牌发到工人手里,不光工人,家属也很感动。黄美华的丈夫拿着这个厂牌说,这可真是千金难买啊!
福利厂的工人除去双休日,平时工作期间吃住都在厂里,食堂每天免费提供三餐,虽然只是简单的“两荤一素一汤”,工人们却都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香的饭菜”。当初刚建厂时,一个周末,按常理这天一下班,工人就该回家了。但晚上,廖家利巡查宿舍时,却发现宿舍里很多人没走。清点了一下竟有十几个人。一问才知道,没走的大都是单身汉,说回去也冷屋冷灶,还不如在厂里舒服。廖家利心里一热,立刻把凌师傅从家里叫来,洗米做饭,继续开伙。从这以后,食堂的灶火就再没熄过。
聋哑人在残疾人中是一个更特殊的群落,他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由于无法与人顺畅地沟通,往往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一天,22岁的聋哑人朱容突然浑身是血地从外面跑回来。大家一看,都吓了一跳,忙问出什么事了。朱容比划着告诉大家,他在外面被人打劫了。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厂里立刻报了警。但警方来了,对朱容仔细询问之后,又经过缜密的侦查,最后得出的结果却让所有的人都很意外,他竟然在说谎。再进一步询问,他才说出实话。原来,他感到太寂寞了,不仅无法与人交流,也从来没有人注意他。于是才作出这样的荒唐事,先在外面找个僻静地方自残,制造假象,再跑回来谎称自己被打劫。他以为这样一来,大家也就会都关注他了。这件事表面看,只是个很小的闹剧,但立刻引起刘明亮和廖家利的重视,残疾工人的心理问题,很可能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如果不及时疏导,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经过研究,与广州一家知名的心理咨询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由他们就如何与残疾人沟通和心理疏导设专门课程,对厂里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还邀请县特教学校的老师来厂里教授哑语,要求每个管理人员都要学会哑语的日常用语。后来,让朱容的母亲也来厂里务工。这样不仅增加了收入,他们母子也可以相伴。
在就业扶贫福利厂,还有一个人的工作很特殊。这个人就是食堂的凌师傅。凌师傅除去做饭,廖家利还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注意观察每个工人的饭量。如果哪个人饭量突然减了,就可能是出了问题。工人林伟祥本来是个很壮实的大个儿,吃得也多。但有几天,饭量突然下来了,再看脸色也不好。凌师傅立刻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厂里。管理人员带他去医院检查,果然查出很严重的胃病。经过治疗后痊愈了。林伟祥一回来,第一个来谢凌师傅。凌师傅却笑着说,你要谢,就去谢咱的廖厂长吧。
“家”的故事
春天,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谁说弱草不能开花?谁说贫困的人、残疾的人,就没有爱情?在这个就业扶贫福利厂,一朵朵爱情的花,也像五月的映山红,正在悄悄地绽放着。小伙子朱容就和一个肢体有些障碍的姑娘,幸福地走到了一起。这件事就连朱容的母亲也没想到。当初,母亲看着儿子,再看一看这个冷清简陋的家,经常叹息,儿子啊,谁家的姑娘肯嫁给你哟。但朱容来到福利厂以后,这一切就悄然改变了。
朱容的母亲来厂后,母子一起努力,每年的收入已达到五六万元,终于甩掉了贫困帽子。这以后,朱容在工作上表现突出,经常受到领导表扬,也就更加自信了。人一自信,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会改变,观察人和事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对一个叫朱丽萍的女孩儿有了好感。这个女孩儿在另一个班组,平时没机会跟她接触,每到吃饭时间,朱容就故意坐到女孩儿附近,越离越近,最后,终于坐到了她的旁边。这女孩儿对朱容的接近似乎并不反感,一边吃饭还经常跟他聊天。这一来,朱容就更有信心了,后来吃饭时,还试探着为这女孩儿夹菜。每到这时,女孩儿也不推辞,只是看看他,会心地一笑。这时,细心的廖家利已看在眼里了,他决定为这两个年轻人做一次红娘。女方家长却不同意,廖家利当然明白,女方家里的想法也可以理解。后来做了一番工作,女方家长发现这小伙子确实人品挺好,也有志气,况且女儿也喜欢,终于点头同意了。结婚这天,廖家利带着厂里的管理人员一起来吃喜酒。新娘朱丽萍虽然害羞,但在婚礼上还是把心里话说出来:她和朱容都没想到,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幸福地生活。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著名的话:“请将须用激将法,少年不若老年人。”廖家利就曾经用过一次这样的“激将法”。有一段时间,他注意到包装组有个残疾工人,叫黄起森,在工人中很有号召力。曾想让他担任班组长,但谈了几次,他一直没表态。后来廖家利问他,你是不是怕自己没这个能力?果然,这一下黄起森上套儿了,眼一瞪说,这不是能力的事儿,让我当班组长也行,但有个条件。廖家利不动声色地说,什么条件,你说吧。黄起森说,这个组的人,得我自己挑。廖家利立刻同意,说可以,人你随便挑。廖家利以为,如果让黄起森挑人,他肯定得挑身强力壮的。但没想到,他却挑了5个有残障的人,还给自己这班组取了个名字,叫“励志组”。廖家利一看高兴了,为了进一步激励他们的斗志,又问黄起森,你口气这么大,敢跟别的班组比比吗?黄起森一听,说这没什么不敢的。廖家利说,行,只要你们拿第一,我请你们全组的人喝酒。黄起森一拍大腿,要这么说,你就准备酒吧!
黄起森这组都是单身汉,但也有一个问题,几个人都是天天提着酒瓶子的“酒鬼”。黄起森就定下组规,工作日一律不许喝酒。这几个人一听也不含糊,二话没说都甩掉了酒瓶子。就这样,大家开足马力干起来。黄起森是个粗中有细的人,在工作中找到很多窍门,还发明了一些适合身体条件的辅助工具,这一来大大提高了效率。前两个月,“励志组”获全车间第三和第二名。按说这个成绩已经很好了,可黄起森还不干,又给全组的人加码儿。到第三个月,“励志组”果然得了第一。这时,黄起森就带着全组的人来找廖家利。廖家利当然说话算话,酒已经备好了,这天晚上,他为这个“励志组”摆了一桌“庆功宴”。
廖家利管理就业扶贫福利厂这几年,已经越来越感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很多工人,不声不响地把全部家当都搬到厂里来。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给了这个企业。但这还只是外在的,在他们心里,也早已把这个厂当成自己的家了。这些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们平时都不吭声,看着挺蔫,可真到关键时候,爆发力就会出来。这种爆发力没有豪言壮语,就是一种自然而然,而这也才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有一次,厂里接了一份难得的大订单,全厂上下都很兴奋。但就在这时,突然停电了,如果按原计划,第二天早晨8点以前,所有的货必须装箱,这样才能赶运到深圳的码头装船。如果赶不上这个时间,就只能走空运,而这样一来成本就要大大提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至少要在8万元左右。廖家利本来已经做好走空运的心理准备,可就在这时,工人们听说了这事,一块儿来找廖家利,说不行,厂里的损失就是咱大伙儿的损失,每个人都有份儿。一个工人说,我们商量好了,晚上不睡觉,等来电以后,连夜加班赶出这批订单。廖家利没想到工人们会这样说,心里顿时一热。这个晚上,厂里一片灯火通明,所有的工人都自发地在生产线上忙碌,连平时最爱偷懒的人,都睁圆两眼拼命地干。廖家利来到车间,看到这个情景,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立刻去食堂,组织厨师,为工人们准备夜宵,又劝体弱的工人早些回宿舍休息,但没有一个人肯回去,就这样一直干到第二天早晨6点,全部货物提前2个小时顺利地装上了车。
拿出这个就业扶贫福利厂的花名册,会发现是两本。一本在职人员名单,人数是256人;另一本离职人员名单,是245人。这些离职的人,又去了哪儿呢?就业局长刘明亮笑着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说,除了少数回家务农的,70%以上的人,由于学会了一门技术,或掌握了一定技能,已经被我们输送到别的企业去了。
这个就业扶贫福利厂不仅是一个爱的熔炉,也是一所培养合格的新工人的大学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技能培训基地。很多虽然有些残疾,但还具备相对完整劳动力的贫困人员,来这里经过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就可以让他们成为一个有完全工作能力的人回归社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廖家利厂长和他的管理团队,已经让这个就业扶贫福利厂的意义进一步延伸了,不仅解决了特殊贫困群体就业问题,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当初的那个所谓的“懒女”沈春英,掌握了熟练的技能之后,在福利厂工作了8个月,后来园区的很多企业招聘熟练技工,刘明亮看她已经完全符合应招条件,就推荐她到更有发展的企业去工作了。这一来,她每月的收入也就大大增加了。
廖家利是个心胸很宽的人,绝没有本位主义的想法,也不会因为是自己培养的工人,就想方设法留住,只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如果从这里出去的人能有一个更好的前途,他只会为大家高兴。他和刘明亮局长为了更便于向外面推荐福利厂的工人,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平台,把工业园区50多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都拉进这个微信群。两年多来,从福利厂出去的工人,大多数都是他们用这种方式,通过这个渠道送走的。有人感到奇怪,福利厂花费这样大的精力,才把这些贫困人员培养成生产骨干,但刚能挑大梁,不想办法留住他们,却就这么轻而易举地都放走了,而且还主动推荐,为他们寻找出路,这是图什么呢?
也许,看一看就业扶贫福利厂的logo,这个问题就不言自明了。福利厂的logo造型,是两只手托举着一颗爱心。应该说,就是这个logo,把这个就业扶贫福利厂的宗旨和意义都充分地表达出来。刘明亮说,我们办这个就业扶贫福利厂的宗旨,就是要通过就业,帮助贫困人群,特别是这个特殊的贫困人群脱贫,让他们学到成熟的技能,再推送到更好的就业单位,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然后再吸纳,再培训,再推送,这就是扶贫的责任和使命。
刘明亮的这番话,是他和廖家利们对这个工作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