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岁末,天津评剧院推出了一台京津冀梅花奖得主评剧折子戏专场,其中的一折是由天津评剧院曾昭娟院长主演的《谢瑶环·大堂》。1991年,曾昭娟曾主演该剧颇获赞誉,后因腰伤辍演,时隔28年,她再度穿上厚底、勒上甩发,又一次在红旗剧院唱响“来了我这忠心报国的谢瑶环”。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且不说曾昭娟每天晚上在排练场洒下的汗水,仅勒甩发这一环节的精准度就足以显出整个团队对于艺术的精益求精精神。戏中,谢瑶环被来俊臣用刑,下场后再上场时,已经换了服装、勒上了甩发,被四个打手抬上来,以表示谢瑶环已被用刑。在谢瑶环下场换服装、勒甩发时,台上武三思和来俊臣有一段密谋的对话,这段对话的长度是4分40秒,也就是说留给曾昭娟在后台的时间只有4分40秒。而实际上勒甩发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如何在4分40秒之内完成脱服装、勒甩发、穿服装,这对化妆团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最终确定了由三至四人共同完成全部的换装任务。首先,把换装的位置确定在了台侧,而不是化妆间,省去了演员走回化妆间的时间。在下场门一侧,提前预备了一把椅子,曾昭娟一下场,迅速脱掉服装,坐下来,马上由两个人合作勒甩发,另有一人辅助。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且每一个动作都不能出现任何的失误,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排练,最终我们看到的是,当甩发勒好,服装穿上时,台前恰好说完最后一句念白,四个打手抬起谢瑶环走向台前。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情节,却不会知道后台经过了怎样紧锣密鼓的换装,幕后经过了多少次反反复复的排练,才有了情节的无缝连接。
严谨的4分40秒体现出戏曲人对艺术的精益求精,而一出精品剧目的产生更离不开精益求精的精神。
精益求精,体现在演员对唱腔、念白、表演等的准确把握以及乐队的默契配合。为了保证能把《谢瑶环》中的一句高腔唱得饱满有力,就在演出前一天,曾昭娟还在和乐队研究唱腔,不断进行修改,直到正式演出上场前,曾昭娟仍然在后台不断地唱着新修改的唱腔。天津评剧院的乐队素来被戏迷盛赞,乐队与演员的密切配合同样得益于排练时反反复复地磨合,一字一腔地推敲。
精益求精,还体现在服化道的准确无误。戏曲服装素有“宁穿破不穿错”之说,有的演出中,人物本该戴顶花,但为了漂亮,却戴上了正凤,这类现象都是对艺术的不负责。另外,戏曲服装一方面服务于人物,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舞台的美感,因此色彩、图案的搭配也十分重要。《谢瑶环》演出前,一条御带的花色也要反复选择,只为了和服装的搭配更协调,以保证观众在视觉上的美感。
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2020-04-18/12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