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莫言推出获诺奖后首部全新小说集《晚熟的人》 “获诺奖8年来,我一直在创作”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8-08 09:03:45
日前,莫言推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首部全新小说集《晚熟的人》,这距离他出版上一部小说已过去了整整10年。传说中的“诺奖魔咒”──得了诺奖就很难再进行持续创作,是否会困住莫言?让人惊喜的是,新作中,莫言有诸多突破,比如聚焦平凡小人物刻画时代坐标、首次引入当下社会新鲜元素、亦真亦假打破现实与虚构的边界、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等等,毫无疑问,那个“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关注小人物,聚焦时代“常”与“变”
 
十年蕴积,人事全新。新书收录了莫言近年最新创作的《左镰》《晚熟的人》《斗士》《贼指花》《等待摩西》《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地主的眼神》《澡堂与红床》《天下太平》《火把与口哨》《红唇绿嘴》12个故事。莫言根植乡土,用这12个故事讲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你我又是如此紧密亲近。
 
莫言曾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如同福克纳书中的约克纳帕塔法一样,高密东北乡早已成为文学地标,是莫言用一个又一个故事构筑的文学幻境。在这本蕴积了10年的新书中,高密东北乡还在,只是莫言改变了他一贯讲故事的方式,既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又明显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此外,他的眼光也从“英雄好汉王八蛋”转向了那些不起眼的平凡小人物,正是这些仿佛从我们身边走出的人物组成了时代演进中的“常”与“变”。莫言写下他们的故事,如同刻下一个又一个时代潮起潮落的坐标。
 
不同于以往的所有作品,新书中莫言第一次引入当下社会新鲜元素。在《红唇绿嘴》中,他塑造了一个网络“大咖”,她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这依旧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故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对于故乡的变化,莫言很坦然:“将逝去的留不住,要到来的也拦不住。”时代变了,故事照讲,莫言还是那个“说书人”。
 
莫言将获奖后的自己写进了故事里
 
莫言讲故事向来爱用第一人称“我”,新书延续了这一习惯。不同的是,这12个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当下的年龄和身份,莫言真正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获得诺奖后的生活。读者随着小说里的这位“莫言”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山寨版“土匪窝”和“县衙门”突然涌现,“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成了景点”。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
 
莫言获奖后的经历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火了、忙了,不仅自己火、自己忙,还带着老家高密东北乡也跟着忙了起来。这让读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书中的“我”就是莫言本人。于是莫言讲的故事中的人和事,看上去也有点像是真人真事。亦真亦假,打破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这正是他想要的艺术效果。对于这一别出心裁的安排,他解释说:“小说中的莫言,实际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孙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执行着我的指令,但他并不能自己作出什么决定,我在观察着、记录着这个莫言与人物交往的过程。”小说中的“莫言”更像一个故事的寻访者和人生百态的记录者,对争执不予置喙,对善恶不妄下定论,始终冷静淡然。而他的价值观始终深藏在文字背后,这些故事也因为“莫言”的介入更接地气、更精彩。
 
摘掉“桂冠”,回到写作本身
 
相较于过去的创作,新书少了很多血气方刚剑拔弩张,更加沉静平实,幽默松弛,这与莫言自身的写作状态不无关系。获得诺奖后,莫言的写作状态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面对外界的关注,他有自己惯常的表达,以“获奖后陷入沉寂”开场,以“希望将来写出好作品”结束。随着《晚熟的人》的问世,“闭关”了太久的莫言终于给出了实实在在的答案:“获奖8年来我一直在创作,或者在为创作作准备。”作家苏童说,诺奖之于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锁”,伴随获奖而来的是无形的压力和无尽的琐事,一度使他无法持续创作。据统计,截至2016年,莫言获奖后去了全世界至少34个不同的城市,参加过26次会议、18次讲座,题了几千次字,签了几万个名。特别是在获奖后最初的2013年,莫言忙到一整年连一本书都没时间看。
 
即使身在“枷锁”之中,莫言仍旧坚持了一个作家的使命。获奖后的8年里,他写过戏曲、诗歌,也到过很多地方旅行考察。他依旧时刻关注着家国的变迁,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并用精彩的文字讲述着这些人这些事。“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你所做的事,都可能成为小说的素材或灵感的触发点。”回头再看,莫言还是那个莫言。正如他多年前在一次演讲中所说,一个作家一辈子其实只能干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晚熟的人》正是这样一部摘掉“桂冠”,回到写作本身的作品。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所言:“我相信莫言得奖后依然会写出伟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种力量,没有人会阻止他。”
 
 
编辑:CDF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