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庄稼的魅力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9-01 21:42:09
七月的乡野,村庄被一层层庄稼包裹起来,视野所及是望不尽的绿浪滚滚,莽莽苍苍,涌涌荡荡。伏里的太阳光焰似火,依然催促着庄稼疯长,诚如《礼记》所言:“夏之为言,假也。”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遍野的庄稼在勃勃生长和走向成熟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
 
因为有过几年知青生活的经历,每到夏天,我的嗅觉就特别敏感。那时在辽南山区,盛夏时不管是在田间劳作,还是在乡陌徜徉,周遭世界总有一股浓重的气息,飘飘忽忽氤氲着,清香、馨香、幽香巧妙地混杂在一起,极为丰富,又极为单一,分辨不清楚是什么味道。我曾为此请教过当地老乡,他们总是乐呵呵地说:“你问这呀,咱这庄稼院里稻粱菽稷,百草百味,百花百种,百种归一,哜哜嘈嘈包容一切,可以说是丰富到极致,年复一年的和庄稼厮混在一起,谁也说不清楚,可是心里明白。想搞清这是啥味道呀,得用心去品!”我谙知,所谓“品”,用现今时尚的话说,即是“况味”,而况味应当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了。除了那种特别的“庄稼味”外,庄稼还会开花,各种不同庄稼开出的花,花色各异,大小不等,颜值也多有不同,我看得最多的是高粱、玉米开花。每年七月过后,大片的高粱、玉米地长成了望不到边的青纱帐,哗哗地涌动着绿色的波涛,走进青纱帐里的小路,恰如走进高深莫测的绿色山洞。若是雨后的夜晚行进其中,还会清晰听见路边高粱、玉米喀吧喀吧的拔节声。第二天再来时会立刻感觉眼前一亮──绿茸茸的高粱穗齐刷刷地拔出来了,恰如一束束紫云英。再转头看相邻的那片玉米地,每株玉米头上也都吐出一穗轻柔娇嫩的流苏随微风飘摆,而有些壮硕的玉米秸上,肋下已经凸显出一个个小包包,如同盖在被子里的婴儿般的小玉米,坦露出丝丝晶莹红嫩的玉米缨……随着年事渐长,阅历的丰富,我谙知几乎所有称作庄稼的作物,都是会开花的,如黄灿灿的油菜花、雪白的芝麻花、紫红的豌豆花、细小乳白的稻花,更有数不清的瓜果菜蔬绽放出的花,华夏大地的广袤原野,如同一个姹紫嫣红的天然的花圃,一年四季光彩耀目,花光照人。
 
中国人历来崇尚“皇天后土,衣食父母”。人主要是靠庄稼养大的,因此,从我下乡插队那天开始就笃信:庄稼是土地上最美的风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生于天地间,与草木共存,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脑容量逐渐变大的人类,就逐渐培育了一些草木,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衣物,直接促进智力养成和人类进化。早期人类培育了小麦、大麦、小米、水稻、玉米等禾谷类植物作为自己的主食,至今仍哺育着全球数十亿人口。庄稼即食物的重要性,对人类是不言而喻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徽标的中心图案就是玉米和麦穗。如今,我走在盛夏七月的乡野,眼前是辽河三角洲土地上的纵横阡陌和天光云影,清澄碧绿的水稻正值抽穗扬花时节,每一块田园,每一道沟渠都如同一首抒情诗,一篇精美的散文,我仿佛边走边阅读着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按捺不住内心充满的喜悦和幸福。庄稼委实是洋溢无穷魅力啊!真不敢设想,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庄稼会是什么样子。我时常庆幸自己,虽然自幼生长在城市,却能与土地和庄稼结缘。微风吹过无边的稻田,带来熟稔的庄稼气息,像似一种问候,来自时间的深处,悠远、厚重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苍老。任光阴荏苒,世事变迁,唯有乡野上那朴实而执著的庄稼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坚守着世代生息于这片家园上的人民。尽管寒来暑往,庄稼岁岁枯荣,但是每当下一个春天来临,它们总会在同一块土地上复苏。它不拒绝任何人,只要你老实勤恳,不违农时节气,它就会硕果盈枝。这是多么开阔的胸怀!
 
只有真正深入到乡村广大土地才能体会到,那些长年与庄稼打交道的人们,在漫长的劳作与生息中,已经把生命中的每一丝热情、每一缕灵感、每一个美好的想法与寄托都倾注于生长在这片土地的庄稼身上,这些人的思想、性情、作风乃及形象,都与庄稼那么如出一辙。半个多世纪前,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期间,曾有诸多乡下的朋友,至今依然过从甚密。他们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当时是公社干部,有的是民办教师,更多的就是以种地为生。尽管经历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至今仍然与乡村的土地,与土地上的庄稼保持着“浓情蜜意”。土地上的节气就是规矩,人与庄稼都要遵循这些规矩过日子,春日里萌芽生长,夏日里开花舒展枝叶,秋天结出果实,你怎么对待庄稼,庄稼就怎么回报你,你投之以汗水,它报之以硕果。我的这些乡村朋友年复一年循天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个个诚恳、敦厚、中规中矩,虽言语不多,但说的都是真话、实话;他们勤劳朴实,从不刻意显山露水,更可贵的是他们有种天然的执拗、自信与淡然,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人,何尝不是自然界的一种作物,一棵庄稼呢?
 
由此我联想到,如今在华夏大地上几乎家喻户晓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作为共和国的第一代农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袁老1953年大学毕业后,就到湖南一个偏僻落后的农村投身水稻育种研究,一干就是18年。此后又先后去云南、海南等地,专心致志,孜孜以求杂交水稻育种,直到1975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其间袁隆平的足迹可以说踏遍祖国的千村万寨,亲手搞过的杂交水稻培育实验逾三千多次。如今他虽已年近九旬,依然精神矍铄,轻车简从,孜孜不倦地深入实地考察、实验,并不断研发出新的成果。当今之中国,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面积,解决占世界多于20%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出的高产杂交水稻有着重要关系。因此,他实至名归地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氏”,2019年共和国七十华诞之际,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几乎终其一生与土地上的庄稼为伍的袁隆平,也一如广袤土地上的一株水稻,勤劳朴实、自信笃定。他始终淡泊名利,要求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并做到极致,不倦地向人民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虽然被社会公认为“身价逾千亿”,但是他自己工作所用的“坐骑”,竟是一台价值仅几万元的汽车。平时他衣着简朴,从不参与任何高档消费,虽然有着多种业余爱好和浪漫情怀,但是忙里偷闲之时,也只是自己默默地放上几支乐曲:舒伯特的《小夜曲》、肖邦的《即兴梦幻曲》、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夏日的阳光下,眼前无垠的庄稼如同海上的轻风细浪,波澜壮阔。像似一种引领,悠然开启了岁月的门扉。岁岁年年,生长在大地与天空之间的庄稼每时每刻既在吸收,也在释放;既在索取,也在奉献;既在承受,也在思考。庄稼接受着人的养育,最后把果实奉献给人。人啊,理应像庄稼那样,世世代代按节气的推移,不倦地开启新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