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还原鲁迅之五 不怕输在起跑线上 李新宇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7-23 20:49:54
从七岁到十二岁,鲁迅读了什么书?除了那本《鉴略》,就是读了《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读了一半,没读完。也就是说,用了五六年时间,鲁迅没读完“四书”,这是非常奇怪的。因为大家知道,“四书”虽是四本书,但量很小:《大学》只有一千七百来字,《中庸》只有三千五百来字,《论语》也只有一万三千七百字,《孟子》最长也不过三万五千字。“四书”加起来,总共差不多五万三千字。五万三千字,鲁迅读了五六年,只读了三万六千字!那时候没有数理化,除了拿出少量的时间写字,对对子,别的时间都是读书。鲁迅竟然就读了这么一点书,这速度也的确是太“慢”了。
 
从七岁开蒙到十二岁,如果读得快,能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梁启超是十二岁中秀才,蔡锷也是十二岁中秀才。当时不少人,都是十二岁就能中秀才。能中秀才,意味着读完了“四书五经”,而且学会了做八股文和试帖诗。鲁迅比人家慢了多少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四书五经”的具体情况:“四书”和“五经”加在一起是四十三万八千字。梁启超、蔡锷等人都是十二岁就把四十三万八千字全都“读过”了,而且学会了做八股文,学会了做试帖诗。而鲁迅到十二岁的时候,却只读了三万六千字,也就是人家一个零头。是鲁迅太笨吗?显然不是。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就因为家长和老师对他没有要求。鲁迅上学上得太自在了,有大量课余时间可以在百草园里尽情玩儿,捉蟋蟀、捉鸟、养老鼠、描图画画、观察花草——他当然也读书,不过读的主要是闲书,与功课无关。这又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家长竟然不管他。
 
书香世家,翰林门第,对孩子的学业怎么会放任不管?鲁迅的祖父整天盼着能在门上挂一块匾,上面写上“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门第”。他是希望他的儿子、孙子都进翰林的,尤其对长孙寄予厚望,当然不会不管。但周家的教育真是自有一套,我们看周氏兄弟小时候,家里就是放飞,给他们更多自由,不急于套上笼头,更不急于把功名这样的目标过早地压在孩子身上。
 
由此,我想到今天的家长,大家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出种种办法让孩子弯道超车。然而,我们看看当年的周家,完全没有这样的焦灼感。别人家的孩子早就“入场”跑了好几圈,已经中了秀才,他们家却还在让孩子尽情玩儿,不让他们进入跑道。怎么会这样呢?从另一方面想,敢于这么做,显然是出于一种文化自信——一种家族的文化自信。因为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因为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愚,就敢于让孩子自由发展,而不是像一般人家那样随大流、抢时间、赶速度,你们报什么班,我就给孩子报什么班,把孩子弄得疲惫不堪。鲁迅的童年读书是玩儿着读的。鲁迅和周作人、周建人都没有苦读的经历,都不曾为学习而受折磨。但结果呢?周氏兄弟个个成才,其取得的成就远非那些苦读者能够相比。这其中的奥妙,我觉得很值得研究。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20-07-23/13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