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环球视野 > 正文

推广作揖礼需“仪尚适宜” 柏鉴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4-29 21:27:18
近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在117所学校推广作揖礼,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衢州市教育局不久前发布通知,要求把“行作揖礼、使用公筷、谈吐文明”纳入中小学生文明规范。对此,衢江区教育局回应,作揖礼一方面是为避免疫情期间师生近距离接触,另一方面是助推传统文化和“衢州有礼”品牌打造。
 
正如有人所说,如今推广作揖行礼属于“在疫情下顺势继承传统文化”,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一方面,作揖行礼,避免了如握手那样的肢体接触,在疫情之下更符合大众需求;另一方面,作揖礼的历史非常悠久,《论语·微子》就曾载“子路拱而立”。可见,推广作揖礼不失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然而,这件看似“两全其美”的做法一经曝光,就受到了多方质疑,认为这是在“演戏”“作秀”,甚至扣上了“形式主义”的帽子。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明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也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而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传承和适用,有一个词叫“仪尚适宜”,也就是说,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通过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试想,当系着红领巾的学生、西装革履的成人,见面打招呼时都在用作揖礼,看上去总会让人觉得不协调、不适宜。这就像在一些影视花絮中,身着古装的演员叼着香烟、打着电话那样不伦不类。
 
正如有人说,修养是根植于内心的自觉,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繁文缛节。如果在中小学推广作揖礼是为避免师生近距离接触,那么早已有之的少先队礼,不同样如此吗?何必再为了“避免接触”而推广作揖礼?其实,学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没有问题,但更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优秀的基因,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懂礼貌、讲礼仪融入生活之中。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4-29/127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