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过几部历史影视剧,其手法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所以,我想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角度,总结一下历史影视剧的写作方法。《清平乐》这部影视剧也不外如此。xxx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虽然对这部电视剧我只看过一集半,但我可以通过电视剧内容介绍明了一些剧情。当然,这是在我想评论这个“现代编剧利用一些人的情怀而特制的剧情”的时候,去做的一件事情。让我看电视剧我实在提不起精神来。
影视剧剧本写作常用做法
虽然这部剧没看过,但我痴长42年,历史剧也看了不少。所以,历史剧的基本写作手法是懂得一些的,例如:
手法一:因为现代影视剧编剧秉持一种“没有感情戏就不可能有人看”的观念,所以,历史剧往往就是“言情剧”或宫斗剧,或两者兼而有之。
女性比重、情感戏会上升许多,特别是宋朝这个“阴柔化”的朝代,女儿情肯定比较高。比如福康公主,也就是电视剧中的赵徵柔。后半部分都是她在悲情地与言官们对抗,其实,她在历史上的分量轻得微不足道。但为的就是“感情戏拢人”其分量在后期不比赵祯差,基本上可以总结为“赵徵柔的情感世界”。
手法二:预备捧的人,那就捧到底,对于被捧的人的政敌那就贬到底。
要捧的这个人往往是影片的投资者,或导演的历史观;或者符合大部分人的历史观或历史趋势。对于前者李鸿章的几部影视剧就很有代表性,例如走向,就结合了投资者、导演、编剧的历史观,而且也契合当时某些思潮。
那么,《清平乐》这部影视剧,完全是兜售一种“没有历史责任感下的虚假和平红利”,让人们觉得只要安心赚钱,管什么历史责任、朝廷尊严,一切都可以放弃的历史观背后创造的“华丽”。
幽云十六州的哭泣,没人去关心;西北地区的哭豪,没人去关注。只在乎哼哼唧唧的诗词歌赋、华丽的服饰。然而,这一切在“丛林法则”下一文不值,敌不过金戈铁马,在虚幻的“文化盛景”下,人们失去了“进取心”,只要能够自己好,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
既然要捧,就要捧得彻底,比如“狄青之死”和岳飞是一样的,秦桧一个人是不敢杀死岳飞的。同理,狄青如果没有赵祯的“视而不见”“有意调理狄青”,狄青也不会成年累月地被比自己低几级的文人侮辱、对其人身攻击也不会肆无忌惮。因此,狄青的死赵祯罪责难逃。
那么,既然要捧赵祯,就需要找一件事凸显赵祯的无奈。那么,“赵徵柔、梁怀吉、李玮及其母亲李杨氏”的故事就成为描摹对象。
最后略微提一下其他影视写作手法,诸如:
手法三:因为要“立体展现”人性,往往是坏人干好事;好人干坏事儿。
手法四:为了“突出对立”“故事连贯”往往截取、嫁接历史。例如截取野史故事,同时,他人的事嫁接到主人公身上;或者主人公提前做了某事,比如六十岁做的事提前到三十岁,反之也成立;或者根据主人公的历史形象虚拟一些故事。
说完,我们再转回头继续谈影视写作手法的第二点,即“捧人就要捧到底,如果被捧的人实在有弱点,那就找一个无奈去给这种弱点作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影视剧中的人物往往不是历史人物而是现代人物!影视剧的表演,被捧的一方也是按照现代观念去做的。
“赵徵柔的故事”基本内核确有其事,然而,内核之外全是假的,所宣扬的感情连现代人都无法接受,夸耀的无非是一种情绪
因为《清平乐》的名字,以及所在朝代,宋仁宗注定是被褒奖对象。所以,他的问题不会被提及,问题都会被推到下属文人身上。既然要捧宋仁宗,就要对一些文人进行批评。由此,“公主、驸马、驸马他妈、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就成为一种可能。那么,与一个阉人谈感情、谈交付人生,我想问,作为父母、作为朋友你会支持吗?
他们的故事出自司马光自己的作品《涑水记闻》。从司马光的说法以及其他历史记录例如《王安石全集》中的《熙宁奏对日录》,我们可以将这件事的关键点列举如下:
其一:福康公主,也即宋仁宗的长女与乳母韩氏、阉人梁怀吉关系比较好。
其二:公主不喜欢驸马李玮,也就是自己的表叔、赵祯的母亲的亲侄儿,乳母韩氏更在二人间挑拨关系。
其三:驸马的母亲杨氏看到公主和小太监,经常在一起饮酒欢乐,杨氏监视的时候被发现了,结果被公主打伤。
其四:因为公主和阉人的关系外泄,闹得满城风雨,结果导致阉人被外放,公主便一哭二闹三上吊。宋仁宗只好将阉人放回。
其五:公主很讨厌驸马。其实司马光不知道,公主的母亲苗贵妃曾想毒杀驸马,但被赵祯阻止。毕竟,赵祯没有尽过孝(无论是否自己的原因),母亲的家族后人被他杀掉总是污点。
其六:仁宗在嘉祐七年(1062年)二月允许二人离婚,但几个月后又要求二人复婚。
其七:熙宁三年(1070年)正月,福康公主病逝。享年32岁。王安石的记录显示,仁宗曾痛斥驸马虐待公主,就是生病请医生也被阻止。“长主衣衾乃至有虮虱,至自取炭生火,炭灹伤面。”。
由此可见,《清平乐》仅是讨好现代人,特别是讨好一些西方式爱情观的人,像什么“精神恋爱的柏拉图”等等。把公主写得很好,但却在另外一个层面阉割了历史。真实的历史,这位公主并非弱者。而是长公主,其所嫁的对象也是“皇权羽翼下的人”。从始至终“强势一方”都是公主。
只不过,当文臣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公主才成为弱者。也就是在赵祯朝代的权力平衡上的顺序是:皇权的代表皇帝与文臣的代表共掌天下——皇权构成的其他代表:后宫、阉人、皇子女、王权——文臣——皇权羽翼下的皇亲国戚。
但问题是,当我们去听、去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为了“黑”司马光而做的情节虚构。而一些人,往往始终无法分清历史与影视之间的关系,影视是文学艺术而非历史真实。其实,打着所谓“正史的现代影视剧”都只是对历史有目的表达。
司马光在宋仁宗朝是保守派的吗?这就采用了写作手法第四的方式
在对司马光抹黑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个人们对一个历史人物、他人评价最关键的特点:人们将一个人最关键、最重要的某件事作为评价一生的基准点,往往忽视历史发展历程。比如一个杀人犯,人们评价的时候就往往以罪犯那一刻评价他的一生,所以,他的出生、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就都是三个字:杀人犯。
因为,司马光在王安石变法中的“保守派形象”,因此,他的一生就是“保守派”,保守派的一切“负面形象”就全都背负了。
然而,这是历史吗?很显然这不是历史,因为历史是有发展过程的。电视剧只不过是借助司马光“保守”色彩,去给宋仁宗的“无奈”脱罪而已。但问题是,那时的司马光不是保守人物。编剧顺应民意,将1085年的司马光提前到1062年。
比如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关系如何?两个人的私人关系非常好。
司马光在历史上的形象主要是历史大家和《资治通鉴》,民间就是“司马光砸缸”!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主要是被评定为“保守派”,既然是保守派,在我们的“黑白历史观”下,大家就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作“反派”。
司马光和王安石曾经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被誉为“嘉裕四友”,但最终王安石和另外三个人都成为敌人。
在庆历新政时期,二人都是“支持新政”人,但是因为地位都太低了。“庆历新政”是1041年到1048年,司马光1038年才考中进士、王安石1042年考中进士,一个19岁、一个21岁,虽然“新政”他们根本扒上槽,但都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谈不上“守旧”,反而是锐意改革。
就是到了“仁宗朝末期”,二人同样关系亲近。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介绍了自己的变法主张。由此得到皇帝的重视。司马光对此也是支持赞同的。二人的矛盾,主要是“变法开始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应对问题,二人产生冲突。但这时,司马光仍然没有彻底否定变法的思想。
司马光真正对王安石有意见、割袍断义,是从熙宁三年(1070年)开始,王安石因为司马光反对变法中的一些错误,而被介甫不断打压。结果,在熙宁四年因为好朋友范镇被罢官而自请离开京城。
可以说,从1071年到1071年,司马光七八次要求去洛阳写书,自己不问政事、专心写书。从1071年开始到1085年的十五年,司马光的思维才逐渐变得越来越极端。终于在1086年九月初一病逝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彻底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那么,电视剧才不管这些历史呢。
因为逻辑顺序是这样的!
宋仁宗时代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朝代,仁宗极盛下宋仁宗很伟大;
仁宗的一生受到保守派、文人的围攻,有一种深深的无奈;
这种无奈越到晚年越严重,他的女儿所遇到的问题就是典型代表。
少具灌穴浮球智,老有叫板介甫威: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内附“北宋文人系列”四篇:小时了了大更了不得,寿享91的大宋文彦博;李煜清平乐,宋朝醉东风,今人忆萝月:盛世图景幽云泪;宋朝从重文轻武到辱武,与藩镇割据、五代无必然关系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20-06-18/135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