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武则天长子墓在什么地方 武则天长子墓被盗为什么动用了国际刑警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5-07 13:13:51

 学者许宏在他的著作里,称二里头为“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所在偃师,更是历史文化遗存里的实力派,洛阳地区43处国保文物里,偃师贡献了11处。除了熟知的玄奘故里,其实偃师更值得拿出手的是唐恭陵。这个中原地区最大规模的帝陵,埋着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太子李弘。20多年前,唐恭陵被盗,案情惊动了高层,经时任国务委员李铁映批示,并动用国际刑警。时隔多年,唐恭陵却门可罗雀,是不是忒惨了点?JJJ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实现“葬在北邙”终极理想的李弘
逃不过身后被骚扰的命运
听说偃师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了,哥哥和我陪老母亲前往参观。下午返回洛阳城时,一路信马由缰,边走边聊。
看着车窗外闪现过的一个个路牌,在洛阳生活了近40年的哥哥,如数家珍般给我讲解那些地名中蕴含的历史传说。
说到洛阳,一定绕不开盛唐,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莫过于武则天时代的辉煌。因此,沿路所见的地名,很多都和一代女皇有关。
比如顾县,因武皇出巡离开洛阳城,在此回眸一顾、眺望东都而得名;安滩,原名安驾滩,相传武则天为修太子冢,路过伊河之滨,安放銮驾驻足休息的地方;安滩附近的东王村,原名等王村,因武则天埋葬长子李弘时,先遣人员在此住宿、迎候灵柩而取名,后人念转了音,演变成今日村名......
走着说着,就见前方路牌上,写着唐恭陵字样。哥哥说这就是当地人俗称的“太子冢”,里面埋着的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所生的长子李弘。
关于李弘的死因,一千多年来,正传和野史众说纷纭。
有人说这个被朝野上下赞为未来明君的贤能太子,是被亲生母亲武则天给毒死的,有人说博学多才、体恤百姓的他,本就体弱多病,立为太子后罹患肺痨,23岁时暴病而亡。
无论真相是什么,李弘之死无疑是为其后女皇登基,清除了一大阻障。而其生前身后的待遇,则又让这位英年早逝的太子,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李弘去世后,他的父亲李治非常伤心,下诏追封其为孝敬皇帝,并在洛阳附近偃师缑氏乡景山白云峰之巅,以皇帝的葬制下葬。
李弘也成为唐朝第一位生前未登基、死后被追封的皇帝。
众所周知,自高祖李渊葬在陕西三原开始,包括武则天在内的19位大唐皇帝,都葬在关中,气势恢宏的陵墓群,呈扇形环绕长安分布,号称“关中十八唐帝陵”。
唯独唐恭陵,孤零零散落在洛阳。称得上是帝陵中的非主流。
悲情太子李弘,虽然没能魂归关中、葬于祖宗陵墓群中,但却无限接近于古人“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终极理想。
洛阳北郊的邙山,因地处中岳嵩山和黄河伊水间,自古被视为风水宝地,其间星罗棋布着历代达官贵人的坟墓。
但这也让洛阳成为盗墓贼猖獗的地方,盗墓工具“洛阳铲”,便诞生于此间臭名昭著的实践。
从三国时曹操的摸金校尉开始,十成古墓早已九成为空,就连相连的巩义北宋皇陵,在南宋时候也被金人挖了个遍。
唐恭陵这疙瘩,自然也难以幸免。
如今无人问津的唐恭陵
当年甚至动用了国际刑警
1998年元月的一个冬夜,六个洛阳本地人,来到唐恭陵进行首次盗挖,无功而返,其后接连两夜再来挖掘,仍未成功,于是他们想到了运用现代爆破技术炸开古墓。
第一次点火爆破失败后,第二次他们加大炸药用量,终于把墓土给炸开了一个洞。
不过,被炸开的这座陵墓,并不是埋葬李弘的太子冢,而是其东北50米处,被当地人称为“娘娘冢”的太子妃哀皇后墓。
一伙盗贼从哀皇后墓穴中,盗出60多件国宝。
案情惊动了高层,经时任国务委员李铁映批示,并动用国际刑警,很快侦破了案件。
从北京、天津等地追回多件珍贵文物,就连远在香港的文物买主,也迫于案情重大,设法将已卖出境外的文物,重新高价收回,并派专机将包括蓝釉灯在内的多件国宝,运送回北京。
当年十月,为震慑犯罪,盗墓贼被一一押解到恭陵前,就地枪决。从恭陵哀皇后墓中盗挖的国宝,也被珍藏在洛阳市博物馆内,供世人观赏。
至于盗贼为何没对太子冢下手,是因为在当地人的传说中,太子冢是一座流沙墓。
当年高宗为李弘修建陵墓时,命上万民工就地取材,将伊河中淘筛的细沙,一袋袋运送到工地上,放进铁锅中炒干后,层层堆放于棺木上和地宫中。
七八米深的流沙,成了让盗墓贼们望而却步的夺命机关和非主流防卫。
一路上,哥哥的讲述勾起了我的兴致,按照导航所指,很快便驱车到达目的地恭陵。
然而除了路边一个名叫滹沱的村子,四望全是旷野平地,无山无峰,更看不到气势宏大的陵丘,我们都怀疑导航导错了位置。
于是下车问路。
奇怪的是,眼前的村子明明地处中原,村中人却个个高鼻深目,男的头戴少数民族帽,女的头上裹着盖头,恍若到了异域边疆。
看来这是一个回民村。
村民似乎很多以制售牛皮鼓为副业,路两边摆着好多大小不一的成品鼓,或圆形或椭圆,还有网上热卖的那种非洲鼓,一些村民家门口的空地上,还堆积着许多尚未油漆的半成品。
花了30元,我在一户人家门前摊位上,挑选了两面精巧的红色小鼓和两双鼓锤,准备带回家放书架上做装饰。离开的时候,向那个卖鼓的村妇询问去恭陵的路。
身材高大丰满的她,指着路对面田地里一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子,用地道的豫西方言,干净朗利脆地说:“那不就是。”
只见树林不见山,就连洛阳郊外最常见的高大醒目的墓古堆,都没看见一个,我仍是心有疑惑。
拿出手机问度娘,才知道所谓的景山白云巅,纯粹就是平地上的一道小土岭,既称不上山,更看不到巅。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想象力,真是大胆得没有底线。
中原地区最大的唐朝帝陵
名气却远远不如
玄奘故里和少林寺
不过,这也算是唐恭陵成为非主流的另一个特征。
和关中十八唐帝陵皆依山为陵不同,唐恭陵是平地而起。
历经一千多年风风雨雨,如今眼见所见,既无门院和围墙,也无任何防御,只有那片树林子,为无限落寞的太子冢,树起一道最原始而天然的屏障。
我们把车子停靠在路边,步行朝树林子走去。
公路和陵墓之间,是一大片荒地,左右对称矗立着几个翁仲石人,还有几只威武的大石狮。
路是一条狭窄的乡间土路,路面坑洼不平,不时有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和汽车从身边摇晃着驶过,狼烟四起,浮土罡天。从树林后面,诡异地传来阵阵广场舞的劲爆节奏。
树林前停着很多车,走近时看见车身上乌泱泱爬满了苍蝇,像是给白车涂了一层黑漆,不知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到后,会不会晕倒,反正把我恶心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林中被行人踩出了纵横交错的小路,穿过林子,眼前矗立着一座覆斗状的梯形黄土古堆。
目测这座太子冢,长宽约400多米,高约7层住宅楼,底部和顶部都是四四方方的,前后有几条石阶梯,可以沿着登到墓顶上去。
太子冢东北面不远处,那座矮些小些的土古堆,就是被盗挖过的娘娘冢。
坟前不甚宽阔的空地上,摆放着几个黑色大音箱,里面播放着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一群男男女女夸张地扭动身体在跳尬舞,动作狎昵生猛得辣眼睛。
有人牵着一匹高头大马,游客把孩子放在马背上,绕着坟墓骑游。马蹄和舞步扬起的尘土中,有摆摊卖凉皮、麻辣烫等小吃的,有热油滋滋烤香肠的,有三轮车上推着小机器做五彩棉花糖的。一个小女孩手里举着一只刚做好的棉花糖,足有一把小花伞那么大。
顺着台阶走到坟上。是像广场一样的平坦四边形台子,在坟头上长着很多野生的灌木丛,是一些低矮的酸枣树,那些干了的酸枣,结的密密麻麻,像一颗颗鲜红的珠子,挂在光秃秃的灌木丛枝杈间,地上还掉落着一层。
从太子冢坟顶走下来,妈妈坐在松林边一块大石头上休息。我和哥哥去娘娘冢那边继续观看。
坟后是更大的一片幽静树林,林中满布着厚厚的落叶,踩上去窸窸窣窣地发出声响,像一声声哀怨的叹息。
娘娘冢坟顶的野酸枣,结得更加稠密,我正边摘边想着希望它们能治疗最近的焦虑失眠时,听见脚下有稚嫩的声音,越来越近。
很快,看见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边聊天边爬上了坟顶。一个问:“这是谁的坟?”另一个答说不知道。俩孩子看见我在摘酸枣,也动手开始采摘,边摘边嚷嚷着树上的刺儿扎手。
其中一个小姑娘,有一双特别好看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梦幻般卷曲着,在眼眶下形成一抹温柔的阴影。
她走到我身边,甜甜地叫着小姐姐,问我知不知道这下面埋着的是什么人。
我便现学现卖,讲刚从哥哥那里听来的太子冢传说。那个女孩子又笑着问我:“小姐姐你这么喜欢古代历史,一定是个老师吧?”
我答不是。我问她们是不是在附近村子里住,她也说不是。她讲自己老家是商丘的,和爸爸妈妈住在新疆,国庆节放假了来这里看望姨妈。
离开的时候,已是下午四点左右,土路上还是有一辆接一辆的机动车,开来这里,莫非晚上还有夜市排档,这些人是来赶那一波热闹的?
哥哥还想顺路去找武则天手书的升仙太子碑。我看见刚才路过的翁仲旁,有一通高大的碑刻,便穿过一片田地走近去看,不料三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居然一个字迹也没有,光秃秃地乌漆麻黑一片。
用手机导航搜索升仙太子碑的位置,也是一头雾水,便也失去了继续寻找的兴趣。
车子快走到高速路口时,看见路边有一尊新立的玄奘塑像,和历史课本上那幅背负经卷的插图,一模一样。不用问,这是路过陈河村唐僧老家了。
新建的玄奘故里,和恭陵、少林寺是一条旅游路线。但很多冲着少林寺的名气,远道而来的游客,却忽略错失了顺道游览恭陵和玄奘故里的机缘。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那些做足了旅游攻略,奔着中原厚重人文景观前来观光的游人,看见灰头土脸的恭陵,大概率是要慕名而至、失望而归的。
任谁站在这座未经任何修缮、免费参观的唐恭陵前,都难以置信,它是我国唐代陵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更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唐帝陵。
置身于这个不像坟冢,更像一处乡村游乐场的陵园中,你会觉得现实中的各种反差,很是魔幻。
非主流的太子冢,连同那些被掩埋在黄土浮沙和千载光阴下的盛唐繁华,陪伴着至尊却短命的太子李弘,凝固成一个永世未解的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