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痛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许多基层医生对痛风的治疗却很不规范,甚至可以说是“误区多多”,在此归纳总结了痛风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八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希望对基层医生有所帮助,也用以引起广大痛风患者的重视。
痛风临床治疗中的“八大细节”
不能用抗生素控制痛风急性发作
痛风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迅速出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如不做详细的病史追问、体检和血尿酸等检查,很容易被误诊为局部感染性炎症,并给予大剂量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这是痛风治疗中较常见的误诊误治。
不能靠长期服用“消炎镇痛药”
导致痛风的罪魁祸首是高尿酸血症。预防痛风发作,关键是要控制好血尿酸,除了低嘌呤饮食以外,往往还需要“降尿酸药物”治疗。有些医生和患者不了解这一点,为了预防痛风发作,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消炎痛等)或秋水仙碱,这样不仅起不到预防作用,还可能会导致严重肾损害。
降尿酸不能急于求成
因为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发作的罪魁祸首,故在治疗痛风时,患者都希望尽快把血尿酸水平降至正常,于是擅自加大用药剂量,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反而更容易诱发急性痛风发作。这是因为当较高水平的血尿酸快速降低时,关节液中的尿酸来不及向血液中转移,造成关节和血液中尿酸浓度相差悬殊,致使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脱落释放,引起血尿酸升高、波动,导致病情反复或“转移性痛风”。
不能忽视“间歇期”的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时因为疼痛症状突出,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比较重视。而急性期过后,病程进入“间歇期”,此期患者没什么症状,化验血尿酸已降至正常,患者就自认为痛风已有效治好,于是停止服用降尿酸药物,这样很可能会导致痛风卷土重来。
并非血酸高就一定要服用降尿酸药
不可否认,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的重要因素,降尿酸治疗可以预防痛风急性发作,防止或减少痛风慢性并发症的危害。但是,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毕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对于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的降尿酸治疗,并非一见到血尿酸高,就立即服用降尿酸药物,而是要权衡利弊,按照适应症决定是否用药。
合理确定血尿酸控制目标
痛风发作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国内有学者研究发现:当患者血尿酸<357umol/L(6mg/dl)时,即便患者遭遇较强诱因,也极少会发生痛风;痛风患者的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肾功能不全绝大多数发生在血尿酸≥477umol/L(8mg/dl)水平时。因此,痛风患者的血尿酸较理想的水平应该控制在357umol/L(6mg/dl)以下。有痛风石的慢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血尿酸较好控制在300μmol/L(5mg/dl)以下,以有助于尿酸石的溶解。
远离痛风的诱发因素
痛风的诱发因素主要有暴饮暴食、创伤及手术、某些药物、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受凉受潮、感染等等。较新研究显示:精神压力过大及疲劳过度已逐渐取代饮食因素成为痛风反复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与痛风反复密切相关的尿酸80% 是内源性的,20% 是饮食等外源性的(即由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精神压力增大会导致内分泌紊乱,造成尿酸代谢异常,使得内源性尿酸急剧升高,从而导致痛风发作。能引起血尿酸增高的药物主要有排钾利尿剂、抗痨药、抗肿瘤药等,其中,噻嗪类利尿剂是诱发老年人痛风性关节炎的一个十分常见的诱因。因此,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上述诱因,在选择药物时尽量不要服用那些能够升高血尿酸的药物。
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不可偏废
在对待痛风治疗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有效依赖控制饮食,拒绝药物治疗;另外就是有效依赖药物,忽视饮食控制等生活方式干预。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