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省合作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新闻发布会在兰州举行。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表示,打造“技能甘肃”,关键是要办好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要在培养体系、办学模式、释放活力、队伍建设、办学水平上做文章。
王海燕称,甘肃通过建立纵向贯通的职业学校体系,为广大青少年搭起成长成才的“立交桥”,创造更多选择机会、发展机会,培养高层次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推动各地各校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加快实现学制重塑、体系重构。
近日,教育部和甘肃省政府制定《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将甘肃建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亟需技能人才供给高地,打造为契合西部产业薄弱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体制创新高地,以及建成职业教育助推经济改善民生服务高地和国家向西开放的职教高地。
《意见》提出,支持甘肃把现有半数左右省属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按照高校设置程序和标准,将1—2所首批转型发展的本科试点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1所院校转型为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分专业支持一批高水平工科院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支持甘肃积极创新,依法依规推进2—3所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单独转设或与省内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合并组建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
王海燕介绍说,甘肃将按照做强高职、办优中职的思路,集中力量建设1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30个高水平专业群,打造35所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100个优质专业,使得每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有优势、质量有提升,促进实用性人才培养。
近年来,甘肃把职业教育作为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推动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落实国家高职“百万扩招”政策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甘肃省被教育部列为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并给予支持的5个省份之一、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职业教育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4个省份之一,有3所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莫定了省部共建、综合改革、提质培优的基础。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表示,甘肃职教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就要更加主动地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适度超前地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提高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支撑和引领实体经济跨越发展。
王海燕表示,下一步,甘肃职业院校要针对企业需求,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让专业跟着产业走、学校面向企业办。打造校企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有效解决企业和学校“一头冷、一头热”的问题。同时让学校“想要的教师进得来、进来的教师用得上”,让更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走进学校,让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传承和创新的集聚地。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材料经济研究所创始所长,哈勒大学经济政策讲席教授。曾任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创始院长、哈勒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
柏林洪堡大学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都研究院院长、中德经贸文化中心主任。
1.我们明确了战略——“将资源投入战疫”
冯晓虎:从历史进程视角看,大规模瘟疫几乎总是在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带来巨大改变。14世纪40年代欧洲大规模暴发黑死病,英国死亡超过100万人,而那时英国全国才400万人。黑死病导致当时英法之间的战争打了一百多年,史称“百年战争”。有统计称,黑死病导致欧洲共死亡2500万人,是欧洲历史上不堪回首的一页。但这次大瘟疫却极大地动摇了天主教政教合一的全面权威,欧洲黑暗中世纪透进了一缕阳光,直接催生了以“活在当下,而非天国”的薄伽丘之《十日谈》为首的一大批伟大文化作品,为欧洲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文艺复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成功阻击疫情,这是不争的事实。疫情在全球蔓延后,中国尽全力履行自身的国际责任,对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对此您的看法如何?
卜玉洗:毫无疑问,全球化合作将变得更加重要。从长远来看,这次疫情像历史上所有灾难一样,也将带来巨大的体制和技术变革。不过,总会几家欢喜几家愁。正如世界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一些国家不愿承认依赖其他国家的资源并非可靠的成功之路,也不愿承认本国面临的问题中一部分是咎由自取,而疫情让这些问题变得致命。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并袭来的,还有克罗地亚地震、美国极端干旱,以及一些后果更为严重的非自然事件:石油市场崩溃、疫情导致公共收入剧减、旅游业崩溃,等等。
中国抗疫是成功的。欧洲在真正意识到疫情严重性之前,白白浪费了中国争取到的宝贵的几周时间。但随后我们明确了战略——“将资源投入战疫”,并加以实施。德国在1月份向中国捐赠了大量医疗物资,这多少证明厚道之人必有后福。我们也十分感谢中国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援助了我们大量的物资!
我们必须将市场优先与医疗设备和疫苗及其服务世界的能力结合起来。政府应当未雨绸缪,我们必须制定标准,以利于受专利保护的设备、药物和疫苗在全球投入使用,为应对下一次流行病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