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宋太宗赵光义引汾河水摧毁太原城;800多年前,诗人元好问在太原汾河畔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如今,在时隔多年之后,“老太原”王昕终于能拿起相机记录汾河的“鸥鹭翔集”。“清澈、丰茂的汾河回来了”,而这一川河水的荣枯背后折射的是太原城的进化之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汾河已从一条大河变成一条窄窄的臭水沟,只在雨季才会发水。”王昕回忆说,那时,汾河河道被各种垃圾和荒草占领。
少年时代,王昕和伙伴一起去太原西南部的晋祠参观,清水长流的难老泉是晋祠一景。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周边“黑煤窑”私挖滥采,加上过度抽采地下水,曾经“晋祠流水如碧玉”的景色不再。1994年,晋祠泉水断流,当地被迫以人工抽水营造景观。同一时段,太原人的母亲河——汾河也黯然失色,“哗啦啦的汾河水”瘦成了一道臭水沟。
太原市汾河景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侯刚介绍,1998年10月,当地启动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工程。经过20余年持续治理,“现已形成全长33公里、贯穿城市中心的绿色生态长廊”。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锦绣太原”除了传承有序的历史、古建,也和“一水中分,九水环绕”的城市水系密切相关。在城市管理者眼中,一水中分的汾河,加上虎峪河、玉门河等九条边山支流,共同构造起城市格局。
不过,在王昕眼中,这种美好曾经只是梦想。前些年,东西两山部分区域雨污分流设施匮乏,九条边山支流沿线人口众多,河道成了污水、垃圾消纳场,“一到雨季,雨水裹挟垃圾全部汇入汾河”。
2017年,太原全面启动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按照“源头治理、蓄水调洪、雨污分流、河水复清”原则,太原把九条边山支流河道改造成城市快速通道、绿色景观长廊,“确保汾河水质不断提升”。
从过去人见人烦的臭水沟,到现今赏心悦目的景观带,侯刚对汾河流域的生态改善感触颇深。“从1998年一期工程至今,汾河治理已推进到四期。长达数十公里的汾河景区,兼具防洪排涝、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等生态功能。”侯刚说,汾河上游放水在进入景区湿地公园后,经过湿地植被的沉淀、吸附等一系列生物净化,水体得到净化、泥沙入河减少。
不久前,位于太原的汾河温南社国考断面退出劣Ⅴ类水体,这意味着汾河流域太原段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
如今,对于太原人来说,汾河正在向可亲可近的母亲河回归。去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太原举办,喜好摄影的王昕见证了汾河边的一处处赛场的落成,而汾河上的一座座桥梁现在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甘肃省出台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若干措施,推进“不来即享”和网上办事、“不见面审批”,省市县三级近5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开通在线办理,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
上半年,甘肃印发改革方案17个,12个改革试点及112项组织实施类改革任务有序推进。这份数据也体现出当地对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的重视。
今年,甘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制定年度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任务台账,完成混改项目15个、引入社会资本2.59亿元。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累计达到97个。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甘肃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拓展“千企调研纾困”行动,制定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实施方案,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新增减税降费72.26亿元。
甘肃一系列“组合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比如,嘉峪关市建立“延时服务制”,做到“预审业务不隔夜,审核业务当天批”;定西市高效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优惠电价1200万元;庆阳市动员零售药店全面复工,对医用防护用品企业实施紧急审批;金昌、酒泉企业开办时间率先压缩至1个和2个工作日内办结。
此外,甘肃政务服务网的建成,进一步让市场主体和民众“足不出户”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登录该平台,汇聚“个人办事”“政务超市”“企业开办(注销)一网通办”“保市场主体”等应用。
“放管服”效果到底如何?中小微企业主最有发言权。“可以及时查看办事状态,评定纳税信用等级,完成公司年检等,一站式解决企业跑办次数多等问题。”甘肃一家从事环保行业的企业负责人罗岩说,“现在我们少跑腿,办事更加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