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微软打造的人工智能助手小冰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获该校音乐工程系2020届“荣誉毕业生”称号。据介绍,小冰目前已掌握流行、民谣和古风三种风格的音乐创作,难道人工智能要进入艺术领域,和艺术家抢饭碗了吗?
这并不是多才多艺的小冰第一次在艺术领域博得关注。2017年,小冰推出了首部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2019年,小冰的美术作品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据了解,小冰在创作之前需要接受和人类相似的学习过程,学习大量诗歌、美术、音乐的相关内容,经过在此基础上的积累、调教,小冰就可以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
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替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笔者认为应谨慎看待。艺术创作是通过一定形式反映现实、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固然需要技术,但更应倾注情感与思考。但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距离具备人类的情感与思考逻辑还遥遥无期。小冰在《阳光失了玻璃窗》中的诗作,初读觉得有趣,但细读起来经不起推敲。这些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意象极其丰富,这得益于其强大的数据学习能力,但也仅止于此。作品最大的硬伤,是缺乏人文的情感、思考或哲理,它可以带给人惊艳,却难以令人感动。
虽然无法成为好的艺术家,但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成为人类的好帮手。在诸如识谱记谱、识别文字、查找资料等机械性劳动上,人工智能之于人脑无异于计算器之于算盘。笔者曾与多位作曲家谈到当今的创作条件,他们普遍认为,比起海顿、贝多芬时期,当今的作曲家是幸福的。借助人工智能,几下点击就可以完成此前几周乃至几个月的准备工作,也因此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创作上。资料显示,小冰已协助超过500万名诗歌爱好者创作诗歌。
不可否认,科技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但是面临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在充满期待的同时更应抱有一份理性与冷静。在一些特定用途中,人工智能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创作,但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有人说,艺术是人类抵挡人工智能的最后一块阵地。这种说法很形象,却也曲解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两者之间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亲密无间地合作。据了解,除协助艺术创作以外,小冰还加入到文创设计、非遗保护、儿童美育等工作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一个美好的智慧未来,应该是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各司其职、携手创造的。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7-07/13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