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二十年前,我们把哈利·波特引入中国(图) 王瑞琴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5-26 13:57:04
今年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引进中国20年。20年来,该系列小说持续荣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影响之大为多年来翻译文学中前所未见。2017年,教育部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一部和第七部列入中国数百万中小学生必读丛书。如今,哈利·波特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小说本身,拓展到生活方式、精神认同与文化生态。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于近期重新发行一系列哈利·波特作品,该系列小说的编辑王瑞琴分享了哈利·波特小说引进中国的经历和趣闻,回顾了一本译文图书的诞生与成长,她说:“七部哈利·波特一次次首发,每每回忆起来,我都非常激动,作为亲手引进这套书的责任编辑,这一幕一幕真是让我终生难忘。”
 
引进哈利·波特引起轰动
 
首发式早晨五点就有人排队
 
从2000年引进哈利·波特到今年,正好是20年,哈利·波特一直畅销不衰,因为它有感人的故事、丰富的想象力、各种性格的人物、幽默的语言,从头至尾充满爱和友谊的正能量。它迷宫式的重重悬念,每本书都有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高潮,有多个伏笔,到后来才能揭晓。因为复杂的人性刻画,它不仅适合孩子看,也适合大人看。我很荣幸从一开始就是哈利·波特的责任编辑,直到现在。
 
1999年,我们开始和跟外方谈哈利·波特的版权,有七八家国内出版社跟我们激烈竞争,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最终拿到版权。2000年4月正式签约,收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的样书,那时“哈四”英文版还没出版,我们先引进了前三本。
 
当时觉得罗琳是一位女性作者,就请了三位女翻译家。第一位是曹苏玲老师,70岁左右,很有经验的老编辑,也是优秀的翻译家。这三本书由曹苏玲老师奠定了翻译的基础,因为看了原文之后,给我的感觉是,儿童文学竟然能够这么写:大量的魔法和咒语,充满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很幽默,里面有大量术语,人物也巨多,这就需要制订一个翻译方案──如何翻译这些术语。
 
翻译到“哈一”第八章的时候,因为身体不好,曹苏玲老师不能再继续翻译了,于是我又请马爱农接着翻译。马爱农也是我们社很优秀的编辑和译者,我当时也有点儿私心,觉得如果翻译同时是编辑,可能更容易做编辑工作。翻译第二本请的是马爱农的妹妹马爱新,翻译第三本是外交家郑须弥。
 
当时决定在2000年10月出版,9月23日拿出样书后,我们开了一次发布会,没想到来了一屋子人,差不多都是外国记者,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像哈利·波特这样充满西方文化的书,来到中国会不会水土不服,中国人能不能接受魔法、巫师、狼人、怪兽……我回答说,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孩子接受肯德基和麦当劳的速度非常快,我认为接受西方文化也没有障碍,何况在这之前,很多孩子也读了很多经典的世界儿童文学。
 
2000年10月6日,我们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举行首发式,盛况空前,激动人心。我们从儿艺请了演员扮成哈利·波特,穿着魔法长袍,拿着魔杖,跟现场的孩子们互动。孩子们从早晨五六点钟就来排队,我站在队伍中,听到好多人都问能买四五本吗?是不是买太多了不太好?似乎觉得这是要限量的。我告诉他们:“没事,买几本都行,卖完了,我们还要加印的。”
 
央视节目让哈利·波特更出名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争相推荐
 
2000年暑假到来时,英美已出版了“哈四”《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首发前三本时,我们还没有签“哈四”的合同,之后很快就签了。这时候得赶时间,因为很多孩子很快就读完了前三本,盼着“哈四”,罗琳的书也是越来越厚,我们怎么办呢?在出前三册时,外国记者来采访的特别多,我记得当时有一个英国的年轻记者,中文名叫马龙,他想找我采访。我说:“接受采访的一个交换条件,是请你帮我找到‘哈一’至‘哈四’的英文版原著。”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原版书。他说好,我去给你找。
 
马龙去了美国大使馆,当时是暑假,很多美国大使馆的孩子来到北京,很多人都是捧着《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来的。上午10点他给我打电话约采访,下午3点就找到了这四本书。我为什么让他找四本?是因为里边的插图,当时我们的插图还没找到。
 
“哈四”首发是在2001年儿童节。“哈四”在美国首发时,在纽约举行了一个大派对,非常神秘,99辆卡车把所有书按照保密协议运到各个书店,孩子们一直在那等着,等到午夜后才开始售书。全世界都知道了哈利·波特,央视的水均益也来找我们要书,希望拿到书做一期节目。太感谢他了,央视做了一期节目以后,哈利·波特更有名了。
 
我们社也做了很多活动,参加北京座谈会的有王泉根、张之路、曹文轩、陆建德、高晓松,都是知名人物,在儿童文学领域很有成就,他们写了很多文章,在《光明日报》登载,这也是对哈利·波特的一种很强的推动。
 
在上海举行了一次由教委组织的三好学生谈哈利·波特活动,我们给上海市的市级三好学生发了三本书作为奖励。那时好多家长认为,过早地读翻译书是不是会在语言上有点疙疙瘩瘩?上海教委一位同志说得特别好,他认为既然国门打开,我们就应该让孩子们尽早地去读这些翻译作品,既然很早学习英语,就应该很早熟悉这种语言跟中文的关系。我们还在上海组织了一次座谈会,请了梅子涵、彭懿、秦文君等儿童文学作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梅子涵和彭懿觉得哈利·波特特别棒,彭懿认为它就是儿童文学的经典。这些也都说明,哈利·波特对中国儿童文学,对中国少年儿童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
 
但还记得自己心里那个哈利·波特
 
“哈四”之后,等了两年之久,“哈五”《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才出版。这期间又发生了很多故事,因为很多人等不及了,给我们写信,我记得深圳一个小学六年级某班全班同学的来信最感人,信中说:“是不是‘哈五’的版权要很多钱,你们不打算买了?你们一定要买,我们全班同学要捐款。”孩子们太喜欢哈利·波特了,这让我非常感动。我回信说:“不用,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有这个实力的,只不过现在没到时候,因为罗琳阿姨还没有写完。”
 
“哈五”是在2003年出版的,读者希望早点儿看到书,很多人已提前拿到英文版,在网上快速翻译,尽管翻译得比较粗糙,但很多人已看到了故事梗概。我们也着急,请了三个译者,一个是马爱农,一个是马爱新,还请了一个小伙子叫蔡文,就是为了快些赶出来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差不多有60万字。我们快马加鞭出版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行首发式,凌晨四五点就有人来排队。首发式是何炅主持的,他来提问,读者谁答对就送谁礼品。那些孩子的回答令我吃惊,因为我作为责编看了很多遍书,还是有很多咒语、细节没记住,真是惭愧。
 
“哈五”首发印了80万册,一周后加印20万册,很快又加印20万册,这在我们的出版史上是少见的。“哈一”到“哈四”,首印都是20万册,最初我特别希望首印30万册,但发行坚持印10万册,后来我们社长说,干脆取中20万册吧。到“哈四”的时候也是这个数字,尽管加印非常快。到了“哈五”,120万册在两周内印出来投放市场。这时盗版也非常疯狂,傍晚很多推车摆摊卖书的,就是卖《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盗版。我们出版社也组织人到各个街头、各个印刷厂去查盗版书,打了很多官司。
 
两年后出版了“哈六”《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时候很多人因为急于看原著,所以英文版率先投放市场,当时和“中图”搞了一次活动,很多“哈迷”cosplay,模仿书中各种人物,演了很多节目庆祝“哈六”引进,非常非常棒。我和马爱农、马爱新出场了,觉得非常震撼,因为哈利·波特太深入人心了。
 
英文版投放市场那天,我们才拿到样书开始翻译。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翻译,还要赶校对、排版和印刷、装订,非常非常紧张。“哈六”中文版也是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首发的,那天刮着大风,有几个“哈迷”跟我站在一起,他们也就十几岁,顶多上高中,我们在寒风中看着读者排大队,兴奋地聊着书中的一幕幕情节。几年后再见到他们时,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但还记得那天冒着大风来排队买《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一幕我们永远忘不了。
 
2007年,我们迎来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也是10月份首发,首印100万册,一周之内又加印了20万册。当时是在北京朝阳门公园举行的活动,姚晨主持。姚晨本身就是“哈迷”,她告诉我影视界很多人都喜欢哈利·波特,她是从张丰毅那儿知道的,张丰毅说如果你觉得孤独、烦闷、没有劲儿,就读哈利·波特,因为非常好看。这也挺让我感动的,张丰毅恐怕比我年轻不了几岁,这么喜欢哈利·波特,也是他保持年轻的一个窍门,因为他喜欢读这类书,喜欢读充满童趣、充满幽默、充满想象力的书,我觉得读这种书的人应该显得年轻。后来我又接触到胡歌,他也特别喜欢哈利·波特,说起来津津乐道。我觉得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有很多“哈迷”。
 
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20-05-26/13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