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历史性冲击。3月中旬以来,已经有大约六分之一的美国人失去了工作,这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失业潮。虽然美国政府3月27日出台了应对新冠疫情的万亿美元纾困法案,宣布将通过直接发放现金补贴、增加失业救济金等多种方式为家庭和企业提供援助,但一个月过去了,很多美国人发现,政府许诺的救济金想要到手,并不容易。在救济金发放中,乱象重重,这成了近日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333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乱象之一:报税中介添乱
据美国著名非营利新闻调查机构ProPublica报道,美国国税局之所以无法让纳税人很快收到救济金,是因为报税系统的中间商阻碍了汇款进程。
日前,一群“花旗税务金融”客户在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声讨说,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已经从国税局收到了救济金,但他们却还没有。国税局回复称,这些人的救济金存入了国税局压根儿不认识的账户。冲突之下,“花旗税务金融”公司赶紧出来澄清,说它们可没拿客户的救济金。
美国国家消费者法律中心一位律师称,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报税人和国税局之间有大量私人中介——纳税人付钱给中介,请它们填写繁琐的报税表格,而中介通常收取客户80美元到400美元不等的预付款,这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很多低薪纳税人通常付不起预付款,于是,中介就从国税局退给报税人的税款中扣取相应费用。于是,这又增加了一项转账费,导致穷人报税需要支付更多费用。
与此同时,中间商在收取客户费用的同时,也为客户建立了报税人无法查看的临时账户,救济金就是被卡在了临时账户。由于汇款额较多,大大增加了汇款所需时间,因此造成了很多美国工薪阶层收不到救济金。
乱象之二:管理不力添乱
据美国著名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网站报道,尽管联邦政府出台了指导失业救济金发放的方案,但各州发放系统相对独立,很多州对于救济金谁能拿、怎么拿、拿多少、拿多久,并没有明确政策规定。这种联邦规定一套、各州做法一套的现状,也给救济金发放带来了很多问题。
由于各州规定不同,导致拿到失业救济金的人数占比也不尽相同。今年3月,马萨诸塞州有65.9%的失业者拿到了救济金,但是佛罗里达州的这个比例仅有7.6%。而且,整个3月份,美国能拿到失业救济金的210万人中,大部分都是从州一级失业保险和各类补助项目中获取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被视为失业者和拿到失业补偿是两码事。政府官方失业数据来自每月“当前人口调查”。如要被计入失业者,必须在调查的参考周(本例中为3月8日至14日)失业,且在过去四周中积极寻找过工作。而若要领取失业救济金,则必须是“没有任何过错”的失业,这意味着辞职或因故被解雇的人通常无法领取。但这只是众多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条件之一。
同样,全美各地对发放多少救济金也有自己的要求。通常会以失业者失业前的工资作为标准来计算,但仍有上限。比如马萨诸塞州规定,一周最多领取救济金823美元,而美国自治邦波多黎哥则是单周最多领取190美元。
乱象之三:老旧失业申请系统添乱
据《纽约时报》报道,佛罗里达州是对突然爆发的失业潮反应最慢的州之一。据劳工部数据,截至4月18日当周,疫情导致美国大部分经济活动停滞以来,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新增了2640万人,但4月11日前的2000多万份申请中,仅有1400万份获得批准,这意味着,600万递交了申请的人都没有拿到救济金。
许多州都表示,处理新申请的过程遭遇麻烦。一方面是因为申请者大量涌入,过时的计算机系统故障频出;另一方面则因为政府放宽了领取失业救济的要求,将过去不具备资格的个体经营者或临时合同工也包括在内,因此失业系统需要时间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州的申请系统面临崩溃。
佛罗里达州是情况最严重的州之一。在电脑与电话系统都崩溃后,成群的失业者不得不排队提交纸质申请,以至于大量失业者长时间内无法申请成功。据了解,佛罗里达州3月15日后新增的115万多名首次申请救济金的人员中,仅有不到9%的人,也就是大约仅有95000人真正收到了支票。
乱象之四:政策漏洞添乱
更为讽刺的是,很多失业员工抱怨拿不到政府失业救济金的同时,小型企业业主却因联邦政府发放的失业救助不得不关门。因为,雇员失业在家拿到的救济金,反而比工资更高。
此前,一些共和党议员曾警告,起草这项联邦救济金法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并指出每周600美元相当于每小时15美元,是联邦最低工资的两倍多。除了联邦政府的新冠肺炎疫情救济金,失业者还会收到州政府的失业救济金,而且如前所述,各州的失业救济金又差距较大。
肯塔基州一家咖啡店店主玛丽塔就告诉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她的员工甚至请求被解雇,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这个工作或者不想工作,而是因为待在家里领救济拿得更多。
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日前表示,目前许多州每周都新增数百万人申请失业救济,这让政府财政举步维艰,再加上这种员工失业在家比上班挣得多的情况,可能会给美国复工复产带来困难。
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20-04-29/12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