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曾记载孔夫子是一位讲究饮食、懂得生活美学的高人,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仅讲究食料,佐料也很讲究,例如他“不得其酱,不食”。朱熹解释说:“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该配豆瓣酱的就不能用花生酱。
“脍”指切碎的肉或鱼,如果专门指鱼,那就用“鲙”字——现在谓之生鱼片,配上合适的佐料,古今都是美味。
生鱼片水平的高下,一看食材,二看刀工。如果切得很粗很厚,即使是很好的鱼,那也不成。唐人段成式在他的笔记小说里提到过一位“斫鲙”(切鱼片)高手,其成果和过程是:“縠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有一次他正在动手,“忽暴风雨,雷震一响,鲙悉化为蝴蝶飞去”。
这样的生鱼片,一定会得到孔夫子的欣赏。此即所谓“脍不厌细”也。
据说有学者认为“脍不厌细”的意义在于,吃这种很薄的鱼片有利于吃货掌握摄入量,而不至于吃得太多。不知道孔夫子有没有这方面的深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