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今日关注 > 正文

感受一代书生的青春躁动 十年砍柴

2020-05-04 09:25:25

来源:

分享到:
身经五四其事的一堂师友,都已先后作古。五四运动,在后世的言说体系中,早就成为一个“符号”。《重返五四现场》,就是试图突破“五四”被符号化后的重重外包装,采取胡适先生“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谨严态度,尽量还原五四时期人与事的生动场景。
 
当然,后人说史,容易陷入“罗生门”之争论,没谁敢说自己所说的就是百分百的真相,关键是能否抱以一种公允的态度,尽量摈弃各种因先入为主的成见,用史料来说话,如果能这样做,虽不中亦不远矣。重返现场,最重要的是要去掉五四那代师友日后分道扬镳,所获得不同的评价。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是朋友,是同道者,尽管彼此在性格气质和观点上不无差异。重返现场,就要去掉日后的是是非非,让他们重新活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这是我对叶曙明“重返”的理解。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大师辈出、群星灿烂的时期,这一点今天看来应无疑问。那一代读书人在青葱年华的激情和行为,影响了尔后多少年,这种影响还在延续。除当时已有江湖地位的师辈,如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人,那些五四的孩子们,当时多是热血青年,读罢这本书,似乎能真切地感受到在国难当头时一代书生的青春躁动。这代五四之子作为一个整体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后人对他们当时的行为,容易产生一种整齐划一的印象。他们当时的差异,决定着他们在这场大戏谢幕后的人生选择,傅斯年、罗家伦、段锡鹏、张国焘,也包括五四前已离开北大,南归湖湘的毛泽东。这种态度差异决定人生差异也在他们的师辈身上应验,如陈独秀和胡适。
 
历史现场早被破坏,流失岁月永不再来。但我们总想重返,不为好奇,只希望重返的努力,或许有益于未来的路径选择。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5-03/128527.html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