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环球视野 > 正文

周末文丛 梨园丹青总关情(九) 粉墨丹青忆仙翁 刘万江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7-03 22:00:05
曾在网上读到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但没有创造艺术的奇迹;有人创造了艺术的奇迹,但没有创造生命的奇迹;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既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又创造了艺术的奇迹。”当时,我脑海中立即闪现出杭州老国宝宋宝罗老人银髯飘洒、道骨仙风的形象。
 
宋宝罗1916年出生于京城梨园世家,7岁登台即获“平剧神童”美誉,9岁时挂“宋家班”头牌巡演于京津冀鲁豫晋各地,走到哪里红到哪里。15岁那年“倒仓期”,因用嗓过度声带受损回家静养,经邻居、故宫博物院著名画家马湛汀熏陶学画,并得到齐白石、于非闇、李苦禅、王青芳、陈半丁、徐悲鸿等名画家指教,后拜于非闇为师专习工笔花鸟及篆刻。18岁时,宋宝罗赴津,随天津美专松声画社社长赵松声深造,赵老带他拜识金锡侯、陈宝琛、于右任、徐世昌、华世奎、张伯苓、沙大风等名流,使他在金石、书画方面进步很快,在几家书店挂牌治印,声名鹊起。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大戏院专请京城京剧名角到津献艺招徕观众。那个时代的梨园名流皆擅丹青,社会贤达人士以珍存名伶书画、扇面为雅事,名伶们往往疲于应承,梨园后生宋宝罗就仿他们的笔迹和画法替他们“还债”,无形中更提高了书画水准。20岁时,宋宝罗嗓音恢复,得遇程砚秋大师提携,在津门中国大戏院重返京剧舞台。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浙江京剧团,集“京剧、书画、篆刻”三艺于一身,尤以画大公鸡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
 
宋老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在他102载的人生途程中,许多关键、难忘的步履都是在天津迈出的。10岁时他首次来津,就以《定军山》在天华景戏院唱红;12至14岁连续三年的夏天,他跟随前辈雷喜福在天祥市场“小广寒”演出,向雷先生学了五十余出戏,为他唱红全国打下坚实基础;18至22岁,他在津门得到多位名流指教,书画、金石技艺精进。这一时期,他还和共同学画的一位天津姑娘深深相恋,就在二人商讨结婚之际,姑娘病故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成为永恒,让宋老回味一生。
 
正是因为这些情愫,宋老一直将津门热土视为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对我这个津门小晚辈格外看重。近二十年来,不管多忙,我每年总要专程赴杭看望宋老一两次。每次见面,宋老总会滔滔不绝地跟我谈起青少年时代在津门的诸多美好回忆,我也总会提前列好提纲,有意识询问些梨园往事,并录下影像留存资料。这些年,根据宋老述说,我在津发表了多篇宋老津沽往事和京剧界趣闻短章。每年,我都会给老人寄去他爱吃的十八街麻花、沙窝萝卜、干脆枣;生日时给他寄大红毛衣、红围巾;拜望他时,我则带去泥人张彩塑老寿星、老美华的布鞋,老人总会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一直也没有离开天津,一直也没有离开天津啊!”
 
宋老享誉海内外,尤其晚年几次在央视边画边唱,他那慈颜善目,皓髯飘飘如同仙翁般的形象,打动了亿万观众,可也使他背上沉重“画债”,求画者络绎不绝。一度,老人无力招架,在门口贴出“年老,不画画儿了”,仍无济于事。但每当我打电话告诉他:“爷爷,明儿我来看您,您在家等我啊!”老人总会北京话夹杂着浙江口音回道:“好地好地!你这次要啥?”当我说出要画什么时,老爷子准会笑眯眯答道:“好地好地,爷爷给你画!”。
 
2008年7月12日,我去看望93岁的宋老,访谈过后要告辞时,老人说:“等下,拿幅画儿”,起身就从书柜里取出几幅折叠着的雄鸡图,我左看右看,哪幅都喜欢,一时拿不定主意。老人看我犹豫,嘴里叨叨着:“不大好挑?”又去卧室抱出几轴裱好的,我挑来拣去,最终还是从没裱的那堆里挑出一幅:挺拔峭立的山石上站着一只回首的大公鸡,气宇轩昂,栩栩如生,英武有力,石头后面生长着一丛茂盛的牡丹,整幅画作生机盎然,喜气洋洋,我爱不释手。宋老稍一思忖,提笔落了上款儿:“万江孙儿来杭看望我,感谢之余,写此留念。”
 
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20-07-03/13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