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是形声字,从耳,门声,本义是听到。《说文解字》云:“闻,知闻也。”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解释未免有些以偏概全。随意翻检前贤典籍,可以看到“闻”还有如下几个意思,首先是当“听到”讲,与许慎所见略同,《大学》有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再就是当“听说”“知道”讲,《中庸》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而在《孔子家语》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闻”变成“嗅”“嗅到”之意,与“听”无关。再如《周易》:“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闻”还可以通“问”,作“询问”“问候”讲。另外“闻”也解作“知识”“见闻”,《庄子》有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有时还解作“声望”,《诗经》有云:“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闻”到底有多少用法、多少含意,一时还说不清。抄经的人都熟悉这句话:“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用“六根”来对应“六尘”,即“眼”对应“色”,“耳”对应“声”,“鼻”对应“香”,“舌”对应“味”,“身”对应“触”,“意”对应“法”。《荀子》则断言:“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诚如此,“闻”只能是“耳”的责任了。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不尽然,我们常用的一些词汇,如观音、音色、色调、乐盲、响亮、热闹、冷静、触目、意味等,音可闻,还可观;音可闻,还有色;色可观,还有调;冷热可触,还可闻静与闹。听不懂音乐不是耳朵的问题,而是眼睛的问题,有“词”为证:不懂音乐的人叫“乐盲”,而非“乐聋”。这种有意思的词汇有不少,在诗词文章中更常见,斯“闻”何其大也。茶余饭后联想至此,为汉字之奇妙深感陶然。
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20-06-06/133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