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L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4月2日,重庆两江新区传来消息,又一重点高校——华东师范大学与两江新区正式签约,将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
按照协议,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将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的科技成果及其与以色列等国家的国际合作资源,该研究院将围绕重庆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打造西部领先的国际化高端技术转移孵化平台和合作交流中心,并联合市内科研机构、重点企业,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首次在上海以外的区域布局研究院,它的落户既是两江协同创新区引入优质创新资源、搭建合作平台、构建创新生态的又一示范项目,也对促进两江新区乃至重庆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除了华东师范大学外,此前已有多所国内外一流高校已签约落户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阵容甚至比重庆大学城更胜一筹。其中包括同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8所国内外重点院校。
而按照规划,到2020年,两江协同创新区力争集聚20家以上高校及科研机构、超过1万名科技创新人才、100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平台、100余家科技孵化企业。这意味着,这里将成为继重庆大学城之后,重庆又一知名高校云集之地。同时,也将成为中西部地区罕见,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示范区。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效果图
在科技部表态将在未来5年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重庆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为何这么多知名高校云集两江新区?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两江新区又有何谋划呢?
1
重庆加快引进知名院校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重庆在引进高校科研机构上的一些动作。
众所周知,近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明显,但科技创新仍有短板。特别是高端平台较少,如国家级大院大所、重点高校较少,使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较为困难,成为是制约重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
为了有效弥补重庆创新资源不足,加快西部创新中心建设,2017年11月22日,重庆市科委发布《重庆市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到2020年,重庆将力争引进国内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多种模式落户重庆,最高支持额度达5000万元。
具体来说,重庆将以智能化为引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全面开展技术研发、智力支持、成果转化和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等合作。
自《方案》出炉后,重庆加快引进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步伐,取得了成效显著。
就在方案公布当天,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重庆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
当年12月,世界级研究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UCLA-ITA)分别与重庆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鲁汶大学重庆智能化高端研发平台、重庆-UCLA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永川)。
进入2018年,重庆加快推动与知名院校合作,好消息频传。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西北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多所高校达成合作,涉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
其中,拟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着眼重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命医学、智能制造、生态环保等优势产业,打造创新创业型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将聚焦智能化领域,如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和智能制造等,帮助重庆发掘培养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将按照重庆产业特色侧重开展航空航天、汽车、高端装备及军民融合等领域的科技研发及项目孵化工作,促进重庆产业提档升级。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将结合国立大学的科研专长以及重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需求,围绕现代物流、金融和金融风险管理、信息工程和技术、先进制造和材料等重点科研发展领域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两江新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重庆在校企联办方面也取得不俗成绩。比如,阿里巴巴已与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将为重庆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大数据人才。而科大讯飞联手西南政法大学成立的人工智能法学院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
高校争夺战烽烟四起
其实,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以提高自身综合实力,重庆远远不是个例。放眼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莫过于深圳、青岛以及后来居上的杭州。
据了解,2015年以来,深圳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新引进多家著名高校,正逐渐改变高等教育薄弱的局面。此前,深圳一直没有985、211院校,2010年前仅有1所本科院校(深圳大学)、2所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北大、清华、哈工大的深圳研究生院,都是依靠深圳自己的力量建设和引进的。
如今,深圳已引进的著名高校包括17所外来985,1所211和6所港校,这还不包括已经和深圳签署协议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未来中国大多数985高校将落户深圳,几乎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山东青岛同样表现亮眼。2016年初,青岛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决定设立100亿元高等教育发展基金,明确对引进的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资金、土地等一系列政策支持。
仅2017年上半年,青岛市便分别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剑桥大学4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截止去年年底,青岛共签约引进高校32所,其中16所已落地运行,还有16所正在推进。根据规划,到2020年,青岛签约高校数量将达到50所。
杭州也雄心勃勃,除了备受瞩目的西湖大学外,根据规划,杭州未来10年将引进近约50所大学、分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引进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全球排名前100位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全国学科评估前五位、或全球排名前20位的学科。
杭州西湖大学效果图
为何多地不遗余力的推动与知名院校的合作呢?有观点认为,高校引进热的背后,是各地对人才的争夺和储备,为了下一轮的城市竞争做准备。一方面,通过引进高校,一些新兴城市能够提高城市形象,有利于带动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每年输出的大量毕业生,也将有助于当地产学研发展,为本地提供更多高技术人才。
此外,对地方政府来说,一所高校的成长需要时间的沉淀,相比扶持本地高校发展,通过引用知名高校的品牌效应,能更快更好地引进人才,起点更高。因此,这场事关城市发展未来的高校争夺战只会愈演愈烈,而抢先布局,有更多资源政策支持的城市将强有力冲击以往的高校资源格局。
3
为何两江新区备受瞩目?
如上所述,引进高校科研机构对重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为何两江新区会频频获得众多高校的青睐?
据了解,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总占地1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规划6.8平方公里,将高起点布局高新产业,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生物医疗、新型材料、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定位上,两江协同创新区把“科教创产”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将打造一流的创新资源聚集高地、科技创新示范高地、新兴产业孵化高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地,成为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
有专家表示,科研机构、高校看好协同创新区发展前景,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处的两江新区集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中新示范项目核心区、重庆自贸区核心区的三区叠加的制度和政策优势,具有发展科技创新的先天优势。
借助这一优势,两江新区出台了系列政策,围绕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政务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完善的创新链满足了各类创新企业全方位的需求,不断推动全球先进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
比如,2017年8月8日,两江新区正式出台4个“黄金10条”招商引资新政策,其中就包括《重庆两江新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办法》。
按照该《办法》,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知名高校、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等来两江新区新设立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达到50人以上,且按约定时间开工运营,经两江新区管委会认定,前3年每年可最高给予1000万元研发及运营经费支持。
摄影师:姜楠
而除了各种政策优势的支持外,在产业发展方面,两江新区也走在了全市前列,其在传统制造业不断创新提升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两江新区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达16.3%,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汽车产业向绿色智能方向转型趋势明显,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0%。按照计划,到2020年,两江新区汽车产业将实现产值3500亿元,其中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将实现产量40万辆、产值1000亿元。
与此同时,以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表现也堪称亮眼。比如,引进了全国首家民营自研商业火箭重庆零壹空间项目,“重庆两江之星”火箭已成功实现首飞。全球低轨卫星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项目也宣布落地,依托这个项目,两江新区有望打造成为我国首个太空互联网时代的全球总部基地。
此外,两江新区还瞄准数字经济,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在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内,目前已经集聚了誉存科技、云从科技、猪八戒等一批“独角兽”企业。
其中,成立于2015年4月的云从科技,作为两江新区的一家高科技企业,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短短几年就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跻身人工智能行业“国家队”,刷新多项世界纪录,在计算机视觉市场位列全球第一。
另一家公司,誉存科技成立于2014年10月,是国内领先的金融大数据服务商,累计为超过1000家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大数据智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广泛覆盖了银行、担保、小贷、保理、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部门等多个领域。由于看好重庆的发展,2016年11月,注册地从浙江杭州迁移到重庆。
按照计划,到2020年,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0亿元,入驻企业达到3000家,同时引进和培育30家龙头企业,打造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两江协同创新区外,两江新区另一大创新平台——占地10平方公里的礼嘉智慧生态城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谋划中,未来将成为智能智慧集聚区。
按照规划,礼嘉智慧生态城将建设为国际一流生态与智慧创新园区,以绿色智慧城市为标准,以数字化建设管理为基础,探索运用新一代通讯技术和物联网,打造前沿、时尚、智能的全方位的未来智慧生活体验区。
而依托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和两江协同创新区、礼嘉智慧生态城三大创新平台,创新效应正在两江新区不断“发酵”。
目前,两江新区已经集聚了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234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1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4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35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件,R&D经费占GDP比重3.6%,“新三板”挂牌企业40家,占全市1/3,有力推动了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发展。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jrzx/2019-04-07/74230.html
正是因为两江新区在政策支持、产业基础、开放创新平台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会有这么多国内外知名高校会落地在两江新区。
毕竟,虽然重庆大学城目前是全市高校科研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城市功能配套也有待加强,面临教育、科研、产业割裂的问题,在推动地方创新发展方面还力有未逮。尚需时日。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讲,众多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落地两江新区,也是补齐两江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短板,起到互补的作用。我们注意到,重庆大学城也提出了要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科学城等,这也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举措。
需要注意的是,围绕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科技部将指导重庆与新加坡共建创新中心,助推重庆融入国际创新网络。而两江新区作为中新示范项目核心区,未来或将借力中新项目优势,更好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在推动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