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青海山水自然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研究院日前在青海互助北山林场野生植物考察中,发现一种分布于海拔3700-3800米的高山岩缝中的特殊蕨类植物,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鉴定,此蕨类植物为玉龙蕨,在青海属首次发现。
据了解,玉龙蕨属鳞毛蕨科,是中国特产的耐寒珍稀蕨类植物,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884年在丽江玉龙雪山的雪线附近被首次发现,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玉龙蕨主要产于西藏东部波密,云南西北部丽江、香格里拉,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峨眉山,甘肃舟曲,台湾中央山脉。其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冰川穴洞、岩缝中。
由于玉龙蕨由于数量稀少,濒临灭绝,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
推荐理由:《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史记》。本书按照《史记》的内容顺序,详细介绍了说帝王故事的《本纪》、穿越时空呈现历史的《表》和记录古代各项制度的《书》,分三部分讲故事、说文化。作者以幽默的文风和三十年从教的经验,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切入话题:什么叫改朝换代,为什么分分合合总是需要一个王,史上为何大王轮流做,分封与为官的背后又有哪些可说与不可说?
《史记》,顾名思义,就是“历史的记录”。什么是历史?严格说来,刚刚过去的上一秒,就是历史。而从长时段看,历史最显著的特征,是“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更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字:变。历史中的变化,在已经远离历史现场的我们看来,真是多姿多彩;不过当我们把这种变化和现实相对照时,又时时会觉得,历史是惊人地相似。这种变化和相似共生的奇观,是如何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推动任何特定区域历史演变的基本动力,其实是生活在这个区域中的人的普遍人性。人性不变,历史就难免有重演的冲动。
《史记》则是一部在两千多年前,借着描述一个很长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其中的历史重演冲动,把人性的各个方面加以彻底揭示的一流的中国文史名著。
那么,通过一定方式的引导,通读《史记》这样的文史名著,对你而言,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我想,首先,通过比较完整地阅读《史记》,你可以超越生命的极限,大幅度拓展个人的经验世界。人生不过百年,而通读像《史记》这样一部涉及上下数千年历史的名著,可以在个人有限的生命里,体验古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涯百态,客观上既延展了你的生命长度,也拓展了你的人生视野。
其次,通过解析《史记》的大部分重要篇章,你可以培养自己具备一种更为通达的处世态度。凡事都从一定长度或深度的历史视角考虑,观察世界与剖析人生的时候,也会取一种理性并且不失人性的立场。不放大个人的得失,也不蔑视渺小的生灵。
再次,通过更细致地分析现在你读到的《史记》的篇章文字,你会由此及彼,意识到因为我们的汉语历史悠久,任何一个现存的历史文本,包括由某人的讲话转写成的文本,都不只有表面的单一层次的意思,其中甚至还可能叠加着其他人的笔墨。因此你会养成一种不轻信来历不明的文字、说辞,喜欢追根寻源的思维方式。
也许有的读者会说,读《史记》的好处,我是知道的。但讲《史记》的已经有不少了,你还有什么好讲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中学课本里都读过了。
但你可能不知道,我讲的《史记》,和你已经知道的,其实并不相同。
这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讲的不是《史记》的名篇节选,而是涵盖全体的《史记》。也就是不光讲本纪、世家、列传,连表和书都会讲。为什么连表和书也要讲呢?因为表是《史记》的骨架,书则是中国最早的制度史,不讲这两体,你就看不清《史记》的整体脉络。同时,我不光讲《史记》本身的文本,也讲《史记》的著作编刊史,还会讲《史记》在中国和海外的影响。总之,通过这套书,你对《史记》的把握不是平面的、片面的,而是立体的、完整的。
第二,我讲的主要不是《史记》里记载的一般的历史故事,而是要讨论这些历史故事的文本,是司马迁自己写的,还是对其他更早文献的引用或者整理?如果是引用或者整理,它们的原貌可能是怎样的?我们的目标,是探寻被《史记》书写的历史,与实际可能存续过的历史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我讲的除了《史记》的文本与史实,更多的还有《史记》流传两千多年以来,这部名著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和不同个性的人阅读后,被揭示出来的内在的隐秘的东西和外在的添加的东西。这套书将整合时空跨度都相当大的《史记》文献材料,各家对《史记》的感悟与不同的解读角度,你都能从中一览概貌。也就是说,你读到的,不只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两千年来中外读书人共同解读的《史记》。
也许有读者会说,两千多年前的《史记》,都是文言文,我没有什么文言文基础,读这套书会不会太难了?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为了便于大家阅读,书中涉及的《史记》原文,绝大部分都已经按照大意,转写成现代汉语了;实在非要引用文言文原文时,我都会加上比较浅显明白的现代汉语翻译。所以即使你手头没有一页《史记》原文,通过这套书,同样可以了解《史记》的基本意思。当然,如果你因为读了这套书,而开始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史记》原书,那就更好了。
我想,如果能够比较完整地读一下《史记》,你最终会发现,真的是“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而你,在《史记》滋润的阳光中沐浴一过,再度回到有时不免灰暗的现实中,相信会变得更有预见性,更具智慧,也更有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