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由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政府主办,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承办,刘若望艺术工作室、三六五网联合主办,西安市文创协会、西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联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建筑之外、陕西省佳县人民政府及二十余家全媒体矩阵支持的第四届中国·西安城市复兴论坛暨当代艺术展即将盛大启幕!
一、背景
“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艺原创能力,推动文艺创新”。——节选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作为城市文化起搏器和西北一流艺术园区的老钢厂,开园至今已经成功举办过三届城市复兴论坛,邀请各领域权威专家百逾位,深入探讨了涵盖建筑、历史、设计等人文课题引起泛文化圈层广泛关注。
在新时代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文化艺术正在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广泛参与到城乡生活的构建与品质升级过程之中。无论是工业遗址的艺术注入和升级利用,还是以乡村艺术小镇的形式推动“文化扶贫”,文化艺术的发展已经深切地介入到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实践之中。
然而,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很多场景和空间中,艺术被镶嵌性地置入,像“异物”一样占据了人们的视线,被炒作、被供奉,但与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发展并未发生任何化学反应,成为一个眼球意义上的噱头,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介入生活”。
2018年的“城市复兴论坛”,将沿着这一思路进行讨论、辨析,深入探讨当代艺术与当下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搭建艺术创意的人文互动平台,将老钢厂打造成为最能体现西安文化特性、展示城市历史、凝聚城市品格的城市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
二、精彩丰富的论坛内容
设置主题演讲及互动对谈,针对“艺术与美好生活“、”艺术与乡村建设“、”艺术与产业升级”三个当下社会关注话题展开分析探讨。大咖对话互动带来多个角度的观点剖析,直面意见领袖们的思绪碰撞,带来更多行业启迪。
一、艺术与美好生活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习近平
我们所在的古都西安,她的宏大格局,雄伟城墙,玲珑花窗都是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之源,今天的西安城乡规划建设遵循着发扬丰厚的历史文化的使命感、但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加,地产开发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愈发突出,有识之士们提出了以文化艺术统协缓解这种矛盾,例如再现“八水绕长安”。人文的延续和艺术的发展虽然在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埋下了种子,但是怎么才能让萌芽茁壮,以生长的力量使得脚下这片土地沉寂的厚重文明,籍由丝路之端苏醒,回应千年皇城复兴的呼唤。
艺术不是用来炒作的,而是为人们所使用,让生活更美好。在当下的城市规划及公共艺术建设中,简单、粗暴、重复的现象极为突出,城市空间、艺术空间中的艺术无法与城市居民生活发生任何关系,往往以一种外来者的、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众生”。这样的艺术是缺乏活力的,是不能与城市、人民生活发生联系的。
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人、文化、环境、艺术融为一体,互惠共生?如何将文化艺术纳入城市的顶层设计,用文化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如何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艺术空间、生活空间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如何减少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存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公众教育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对城市文化、文明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
这些都是我们正在面对且亟需探讨的问题。
二艺术与乡村建设
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因发展心切而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习近平
与城市不同,乡村地区拥有更广阔的艺术实验舞台,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原生态素材和广域的空间,以及全然不同于城市的社会结构,这对于当代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富矿。
在“文化扶贫”的政策背景下,艺术正在乡村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各地的艺术扶贫项目在思路上出现了短板,仍然一味地追求“本土”、“民俗”。要让艺术与美丽乡村结合,将“本土”和“民俗”作为地域文化的“根”,以根植于本土之上的艺术升华与创新,让艺术更好的服务于乡建实践。
新时代、新背景下,一切过往的经验都不再适用,当代艺术正在乡村重现活力。文化创新与公共艺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扶贫,文化艺术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如何彰显价值,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三、艺术与产业升级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以高知识性、高增值性、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一大批以文化、艺术为核心动力构建的产业模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代表的艺术产业园区成为大家纷纷效仿的对象。但是,到今天为止,798艺术区也正在遭受过度商业化的困扰,“艺术内核”正在不断丢失。在今天继续模仿、抄袭798,还能打造出健康的艺术产业模式吗?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城市化。人是城的主人,城要为人服务。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就是“空城”、“鬼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缺乏稳定消费人群,只能“空转”。同理,“艺术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没有市场,就无法存活;但“艺术产业”如果丢失了艺术,那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在新常态背景下,艺术与产业的结合有什么新思路、新想法?如何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将城市建设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如何创造一种当地独有的文化现象,让市民自觉地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地域性特色城市,以特色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我们本届城市复兴论坛将要探索的命题。
四当代艺术展
当代艺术展:以艺术为媒介复兴城市,推动城乡艺术统筹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内外艺术大咖齐聚以艺术溢出效应,促进各个文化与产业之间的融合,提升产业的文化附加值,让艺术以更为多元而有效的方式融入到生活之中。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