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动旨在传承山丹传统习俗,弘扬山丹民间民俗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为载体,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彰显山丹旅游文化魅力。
二、时间地点
时间:2018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初二)
地点:东乐镇集镇新区
三、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共山丹县委宣传部
山丹县文广新局
东乐镇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山丹县广播电视台
山丹县文化馆
山丹县演艺公司
山丹大众文化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四、活动内容
1.开幕式
时间:11:00-11:30
地点:东乐镇集镇新区舞台
2.民俗文艺展演
时间:11:30-13:00
地点:东乐镇集镇新区舞台
主要内容:①舞龙、舞狮;②太平车调;③县演艺公司、文化馆选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间节目;④东乐镇人民政府组织各村社编排的文艺节目。
3.品尝龙系民俗特色美食
时间:11:30-17:00
地点:东乐镇集镇新区
主要美食:①抬头粥;②龙眼(不同食材油泡泡);③龙耳(饺子);④龙鳞(煎饼);⑤龙须(馓子);⑥龙胆(油糕);⑦地方特色美食(稠饭、糕卷儿、米黄儿、菜盒、包子、酿皮、凉面、炒拨拉等)。
4.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产品展示
时间:10:30-18:00
地点:东乐镇集镇新区
主要内容:①东乐镇大桥村《河西宝卷》念唱;②展示和销售不同种类的特色地方商品、文化产品、手工艺作品、小商品;③特色面点展示。
东乐镇位于山丹县西北端,东邻本县清泉镇,西接甘州区碱滩镇,南连民乐县六坝镇,北跨龙首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阿朝乡接壤,东北龙首山区与清泉镇红寺湖村相邻。地处北纬38°40′~39°03′,东经100°41′~101°00′之间。总面积537.4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东乐古城东距山丹县城27公里,西距张掖市区38公里。辖西屯、城西、城东、大寨、小寨、五墩、十里堡、大桥、静安、山羊堡10个行政村,居民3884户,14923人。
东界瞭高,南眺祁连,北依龙首。境内龙首山区山峦叠嶂,沟壑纵横。除山区外,南北两滩为洪冲积倾斜平原,南滩自东南向西北缓降倾斜,北滩自东北向西南缓降倾斜,两滩交汇处呈凹槽状,山丹河自东向西横贯其间,村庄田畴多沿河道两岸分布。
境内土地、矿产、光热、风能等自然资源丰富。312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兰新铁路横穿东西,东双、东六公路连通南北,张掖飞机场毗邻镇境西南,镇村道路纵横交错,交通便捷。
水系山丹河流域,主水源为祁连山冰雪融水,其次是地下水和壑纵横。除山区外,南北两滩为洪冲积倾斜平原,南滩自东南向西壑纵横。除山区外,南北两滩为洪冲积倾斜平原,南滩自东南向西大气降水。《商书·禹贡》称:“禹导弱水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古弱水(山丹河)是东乐人民的母亲河,她用冰雪山泉,孕育了东乐悠久的农耕文明。
据境内山羊堡滩古文化遗址内出土的石刀、石斧、陶杯、陶罐等文物考古证明,早在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青铜文化时期(中原夏纪年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胡马、驼铃,丝绸古道贯通西东,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历史的厚重。
境内耀碑谷(即今龙首山东乐大口子)山大沟深,地势陡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晋隆安三年,〔北凉〕天锡元年(400年)四月,〔后梁〕吕绍、吕篡率兵伐〔北凉〕段业于此;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遣将与幼弟阿里不哥军大战于耀碑谷,俘杀阿蓝达尔、浑都海。耀碑谷之战,消弭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兄弟之间的帝王之争,确立了忽必烈的统治地位。烽火狼烟,汉明长城蜿蜒境上,阅尽无数兵火纷争。
明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定河西后,明军驻守铁门关以御瓦剌,屯田西屯以济军饷。弘治年间,在境内筑东乐、西屯、大桥、静安、乐定等城邑堡寨,并置东乐驿。乐定堡(今东乐十里堡村)以西为甘州右卫地。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东乐厅,次年,东乐厅纳入张掖县治。乾隆八年(1737年),徙张掖县丞驻东乐堡,署理包括今东乐镇及民乐县的一驿十四堡日常事务。乾隆十五年(1750年),置张掖县东乐分府(分县),领包括今东乐镇、民乐县和甘州区的部分堡寨计两驿二十四堡。民国2年(1913年)置东乐县,以东乐堡为县治。民国18年(1929年),县治迁设洪水堡,更名为民乐县。
上自雍正二年,下迄民国18年,超过200年的建县史,对于东乐人民来说,无疑是一段影响深刻的历史烙印。
1952年10月,乐定堡以西划归山丹县,县政府在境内设区建乡。1958年撤销乡建置,以原东乐、大桥及城北、城关四乡之地建红旗人民公社。后经全县人民公社多次分合撤并,于1965年体制调整时设立东乐人民公社。1983年复改为东乐乡,至2014年10月撤销乡建置,建东乐镇。62年寒来暑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辛勤耕耘劳作,既承受了无数困苦艰辛,又感受了不少梦想成真。
清末到民国时期,政治腐败,战灾频仍,苛捐杂税盘剥严重,加之旱灾等自然灾害多发,东乐人民饱受饥馑之苦。
共和国成立之初,全乡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历史的进程难免挫折与困扰。20世纪50至70年代,东乐的父老乡亲与全国农民一起,既经历了翻身解放的喜悦,又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伤痛。其间,虽经多次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但皆因历史机遇的贻误,“一大二公”体制机制弊端的束缚,致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生活一直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徘徊。1977年,东乐公社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2元。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以农村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为东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乡办村办企业和劳务输出不断拓展延伸。1988年,东乐乡农民人均纯收上升到409.84元。
进入21世纪以后,积极争取国家易地搬迁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退耕还林等支农惠农项目资金,重点实施了山羊堡滩生态移民搬迁基地建设;山羊堡、西屯、五墩村退耕还林;城东、城西、十里堡、五墩村南滩打井取水和全乡9个村1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配套建设、1.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兴办乡村企业、发展劳务经济,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贯彻中央扶贫惠农政策,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落实“医保”“低保”,惠及千家万户。2008年完成农业增加值29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70元。
2009~2014年,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思路,争取和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标准基本农田配套建设、小康建设、新农村建设试点等一批强基础,惠民生的项目。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注重劳务基地建设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使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10元。小康住宅建设、危旧房屋改造、通村道路建设和与之配套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回顾过去,每一项成果都来之不易,每一点进步都浸透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与努力。
沧海桑田。随着气候变暖、祁连山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山丹河来水逐年减少,干旱缺水成为东乐人民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数百年来,人们一直与干旱缺水做生死博弈。据史料记载,仅民国15年到19年的5年中,就有4年为大旱和特旱。“寸草不生,禾稼枯萎”等字眼频现史册。更有甚者是民国18年,“奇旱。灾重民饥,树皮草根食尽,灾民卖儿鬻女,妻离子散,四处逃荒;饿殍无数,人相食,尸横梗道,臭不可近。”如此记述,读来令人触目惊心。明洪武年间,征西大将军冯胜驻军东乐时,曾在城东凿井一眼,惠及全城百姓,人称“冯胜泉”,至今传颂。民国11年(1922年),东乐县知事徐传钧在县署外“打井得泉”,被载入东乐史册。1957年,祁家店水库竣工,惠及东乐各村社。但好景不长,上世纪80年代初,马营河流域来水锐减,祁家店水库供水日趋紧张,人畜饮水困难,各村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干旱缺水危及东乐生存与发展。1987年,国家投资和群众集资,在祁家店水库北侧打井一眼,铺设输水管道54公里,使东乐部分群众告别了“夏靠涝池冬化冰,锅里碗里有蛆虫”的境遇。1990年之后,祁家店水库已无水可蓄,给东乐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压力。面对水的困惑,东乐人民没有低头,没有退缩,打井取水,开山挖渠,谱写了一曲曲新时期治水兴农的乡土赞歌。
1997年3月,多方筹资560万元,实施了北滩“群井汇流雨水集流”工程,共打机井11眼,建成集雨塘坝2座,恢复灌溉面积4000亩。工程建成后,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及多位省部级领导相继前来视察参观,对该工程给予充分肯定。姜春云称赞该工程是“解决西北干旱缺水的创举”。2006年,城东、城西村筹资359万元,在南滩打井10眼,恢复撂荒地3500亩。2010年,十里堡、五墩村多方筹资1073万元,在南滩打井12眼,恢复撂荒地4500亩。开山劈岭,铺设输水管道,工程浩大,气势恢宏,被群众誉为东乐的“红旗渠”。打井开荒,引水造田。山羊堡滩累计打井29眼,开荒7500亩。来自本县大马营乡、霍城镇等6个乡镇和河东地区的会宁、靖远、榆中、陇西、甘谷、通渭等县内外移民365户1462人,在这里实现了脱贫致富梦,建起了小康村。开源节流,各项高效节水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东乐的传统农业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当中兴于明洪武年间冯胜的军屯,衰落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天灾人祸。民国时期,东乐县知事徐传钧曾在东乐城西设农事试验场,购买美国棉籽、日本小麦、奉天梁豆、四川烟草及各地蔬菜种子多种,进行种植试验,示范推广。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农业虽有恢复和发展,但步履维艰。改革开放之后,以农村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平整土地、培肥地力、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入21世纪之后,农业发展渐入佳境。传统农业以种植小麦、谷黍和瓜菜为主。所产小麦面粉以筋道细腻著称,小米、黄米以香糯可口取胜,香瓜甜瓜清香扑鼻,甜如蜜糖,在河西享有盛誉。自1989年以来,紧紧围绕“优质小麦、立体种植、啤酒大麦、制种玉米、中药材种植”五大产业,扩规模,建基地,着力深化与省内外龙头企业合作,推动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和订单农业。大田小麦、玉米种植效益提升,啤酒大麦、制种玉米、中药材等特色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兴建的97座设施红提葡萄大棚已进入盛果期。
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农业新技术。改革开放以后,引进良种,推广使用化肥、农膜,农作物增产效果明显。自2000年起,引进机械播种、中药材、制种玉米、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新技术,带动了全乡种植业发展。积极推广节水、高效农业新技术,为设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抽水机、农用汽车交响轰鸣。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提速升温。
东乐孳牧历史悠久,宜牧草场面积18万亩,是全县的重要畜牧乡(镇)之一。传统畜牧业以家庭散养、集群代牧为主,但均规模不大。改革开放之后,通过重点培育专业养殖大户,加强疫病防治,引进优良品种,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2006~2008年,重点实施“十村百户”羊产业工程,培育千只羊贩运大户7户,百只羊育肥大户260户。2009年起,以发展舍饲圈养为主,着力建设养殖小区,通过批量收购,设施育肥,推动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至2014年底,全镇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1家,农牧兼营专业合作社14家,其中股份制养殖企业1个,村规模养殖小区5个,羊存栏量达到7.2万只、出栏量4.6万只,生猪存栏量1.4万口、出栏量9800口。
境内荒山荒滩面积大,造林空间广阔。多年来,群众矢志不渝地坚持植树造林,但受干旱影响,林木存活率低,林业发展缓慢。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调动了农民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至2006年,全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371.7亩,主要分布在山羊堡、西屯和五墩村。2007年城东、城西村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营造防风林200亩。2008年,配合县林业局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新建防护林1400亩,在山羊堡村新建绿化带2公里,山民公路两侧新建绿化带1公里。2013年,配合县委、县政府在北滩实施万亩生态屏障工程,当年造林7000亩,植树15万株。结合小康住宅建设、新农村建设,累计栽植风景树8000株。2014年以建设西屯、山羊堡村县列新农村建设绿化村为契机,组织干部群众在十里堡、西屯、山羊堡等村定植樟子松、国槐、圆冠榆、垂榆、垂柳、黄红玫瑰,牡丹、月季等各类苗木2790株。是年,全镇共栽植经济林935.6亩,其中,栽植早酥梨、锦丰梨、香白杏、凯特杏、临泽小枣、枸杞等优质经济苗木82143株;绿化村社主街道及文化广场11个,定植绿篱700米;定植防风林23亩,补植防风林100多亩,栽植白杨树11000株、白榆15000株、沙枣10000株。
交通便捷、矿产资源丰富,发展乡村企业区位优势显明。
民国时期,东乐县有官绅合办织毛厂,生产民间所需毡毯、褐帽、袜等;有织布厂并附设织毛厂,由西北公司预购纺纱、织布轻便机器试生产。20世纪60年代,建起小寨大队建工队、东乐公社建工队、五墩大队建工队。1976年,东乐公社在境内平坡滩办起煤矿,至1982年形成3万吨的规模。1986~1988年,静安村先后在青海花土沟、新疆哈密建起砖厂,敦煌、格尔木办了水泥预制厂、沙场。2006年东乐乡镇企业发展到93家,固定资产达12185万元,从业人员5950人。乡镇企业总产值4.42亿元,增加值1.46亿元,利润2600万元,全乡农民纯收入来自乡镇企业的达2107元。2008年,因小煤窑关闭、企业改制,乡镇企业锐减为13家,但个体私营企业勃然兴起,并迅速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着力推动以煤炭、建材、农副产品贩运为主的汽车运输业,使其迅速成长为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支柱产业。
2012年以来,积极配合境内县立“北滩新型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先后为25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等12家企业入驻园区提供支持服务;支持县能人创业长廊建设,建成1万亩的园区生态保障区。由东乐乡直接引进的甘肃丰源节水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节水新材料生产线2条;甘肃祥永商贸公司年产8000吨节能塑钢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到位资金1500万元;投资480万元的餐饮娱乐企业祥瑞山庄均落户园区,建成投产。
经过多年的努力,劳务经济已成长为东乐的支柱产业。2007年,东乐乡被评为“张掖市劳务工作先进乡镇”。2008年,投资68万元,建成东乐乡劳务示范培训基地。西出东进,走南闯北30多年,东乐的劳务输出完成了由分散型向规模集约型,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化。至2014年已在新疆、西藏、青海、广州、深圳等地建起劳务基地15个,年转移劳动力7600人次,劳务收入达1.6亿元。
积极发展乡村服务业,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向信息化、城镇化迈进。今日东乐,商家店铺遍布村社,水电供应通村入户,电信、移动等通讯、互联网服务网络覆盖全境,金融保险等服务积极向村社延伸,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诸多新型服务业态的方便快捷。
东乐的官办教育,清设书院、学堂,民国设初等、高等小学校,皆因经费困难、师资匮乏,发展缓慢。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从古寺、破庙中脱胎,既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和“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伤痛;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强力推进和快速恢复发展。乡、村学校设施条件逐步完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稳步推进。首开东乐初中、高中教育先河,并为高等院校输送5名大学生。进入21世纪之后,县乡党委、政府全面贯彻“教育优先”的发展方略,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2011年按照甘肃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这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验收标准对照检查,东乐乡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达到100%,全乡非文盲率达到99.49%。近年来,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东乐中心学校逸夫教学楼。改建和维修小学校舍5所,并为各学校配套建设了图书室、电教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校园局域网等设施。经过县乡教育资源整合,止2014年底,全镇有独立幼儿园2所,小学附设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园284人,幼儿教师15人;有完全小学5所,教学班35个,教师89人,学生701人。
致力于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提高医疗水平,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疗机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等政策的落实,使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得到有效保证。2014年,投资216万元,新建镇卫生院大楼。全镇现有中心卫生院一所,村级卫生所10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由主抓行政许可向全面优质服务的根本转变,各项政策指标得到有效落实。
东乐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城东村的秦腔对山丹、民乐两县秦腔传承与发展影响深刻;城西村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间音乐舞蹈“太平车”在全省独树一帜。上世纪80年代建起文化站和影剧院。2008~2014年,借助国家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建成了标准化的镇综合文化、计生楼,大桥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传习所及乡全民健身中心和村文化体育广场13个。为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发挥公安派出所的职能作用,加强警务室和村社联防组织建设,加大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违法犯罪;加强信访工作,及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适时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深入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孝老爱亲”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12年,东乐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乡镇”。
改革开放,致力于发展经济,关注民生,人民群众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不断增强,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创造活力不断释放。进入21世纪之后,东乐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顾过去,成绩斐然。但与兄弟乡镇相比,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服务程度还不够高,应对干旱缺水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与群众实际需要差距大,小康建设、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展望未来,全镇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用勤劳和智慧去铸造东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