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为诗歌界注入了一股清新淡雅之风。
作为秦汉前汉族诗歌的两座高峰,《诗经》和《楚辞》已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如《关雎》《桃夭》,以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写景佳句,但在当时只是起一种艺术媒介的作用,不具审美价值。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开始逐渐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终于在建安时期,曹操写下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魏晋之前,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有关,而自然风光就像天然璞玉,等待着人们去发现雕琢。也因此,后人才能从余下的诗篇中,窥得当年纯天然无污染的自然风光。
说到这里,怎能不请出咱们的田园诗派鼻祖陶渊明呢?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年少时的陶渊明,也曾怀揣着满腹理想,希望报效国家,立志有一天要为天下百姓做主。奈何官场早已不是凭借真才实学就能施展抱负的地方,世俗的规矩和礼节之“俗韵”束缚了个性的发展。为官不能真正为民,不如舍之,也就有了后来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潇洒故事。一篇《归去来兮辞》成了他辞官归隐,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杂诗》《归园田居》系列诗作就是当时他亲自劳动的感悟,充分表现了他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其中还有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如《桃花源记》中乌托邦式的世界描绘。田园生活固然辛苦,但诗人苦中作乐,远离尘世的喧嚣,独享这份内心的宁静。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些简单的文字,读起来却深含奇趣。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诗化的生活,诗化的情感,当之无愧的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志在田园,而南朝谢灵运独爱山水。这个出身顶级望族,自诩天下之才“我得一斗”的骄子,却仕途坎坷。为摆脱政治烦恼,尤好营园林,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自己亲身体验,还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登山鞋,时称“谢公屐”。以文章会友,共为山泽之游。将山川之美,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出来,成为当之无愧的山水派诗人的开创者。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用写实的手法,加上绚丽的色彩和精炼新奇的语言,将山水景物描摹得细致入微。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描绘过于客观,就少了诗人自己的性情的展露,难有陶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味道。
历史的车轮悠悠向前,盛唐的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山水田园诗,接下来是孟浩然。
孟浩然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他是一位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有着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然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接下来是王维。
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王维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园诗,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苏轼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如果说王维和孟浩然将自然山水作为了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那么诗仙李白则在其中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的“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还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有“登高壮观天地阔,大江茫茫去不返”等表现了诗人不拘捡,肆性情的诗人自我,这里自无而落的黄河,依傍星斗的庐山、飞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鲜明个性。李白诗中自然山水,多带有流动飞扬、奔放不羁的特点,显示了一种动态美,与王维的静态美形成鲜明对照。
山水田园诗在唐朝熠熠生辉,自王孟李后,南宋的杨万里、范成大继续发扬着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范成大的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之作,将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整的面貌,使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同时扩大了境地。
至明清两代,山水田园诗走向衰退,尚模拟,少独创,虽有“独抒性灵”的公安、竟陵二派,袁枚、郑夑等才气横露的诗人,但杰出的诗人寥若星辰,山水田园诗因资本主义的萌芽渐渐走到了古典诗歌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