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崇道,在真宗和徽宗时期迎来两个高潮,然而,宋代道教盛世的奠基者则是宋太祖和宋太宗两兄弟。
宋代皇帝与道教
奠基者:太祖、太宗
宋太祖
赵匡胤未当皇帝时,便与道士有所交往,他在夺取后周政权时,曾利用“符命”为其制造舆论。赵匡胤称帝后,尽管尚在戎马倥偬之际,仍对道教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召集京师道士进行学业考核,并斥退品学不良者,以提高道士的整体素质。此后,他又对道教的一些陋习进行整顿,这些对道教本身的发展大有好处。
宋太宗
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召见道徒更为频繁,并对黄白等术颇感兴趣。太宗不断地兴建宫观,积极搜集道书,本来由于五代之乱出现的“道教微弱,星弁霓襟,逃难解散,经籍亡逸,宫宇摧毁”衰败局面。经过太祖和太宗的大力扶持,道教得以逐渐恢复,并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真宗赵恒时,将这种崇道政策推至高潮。
推动者:真宗、徽宗
宋真宗
真宗统治时期,赵宋王朝的统治已日益巩固,社会经济也比较繁荣。“澶渊之盟”后,外部威胁缓和,赵恒将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扶持道教。他为了达到以神道设教的整治目的,欲效仿老子的作法,但因自己姓赵,不便奉老子为圣祖,便从道教中另立一位赵姓者作为圣祖。他假托梦寐,捧出“神仙”赵玄郎为道教的圣祖,利用百姓心理致举国上下醉心宗教,以此来掩饰对北方军事和外交的失败。
宋徽宗
徽宗继位后,为了发展道教,甚至不顾国家财力的匮乏而大兴宫观。其在位期间,兴建长生宫、玉清昭阳宫、葆真观、清宝宫等诸多宫观,又令天下洞天福地普遍修建宫观,塑造圣像。在崇宁、大观年间,还于茅山建元符万宁宫,在龙虎山迁建上清观,增建靖通庵、灵宝观等,使宋代出现宫观盛极一时的现象。
百花齐放新教派
宋代帝王崇道,在促进道教管理机制、理论和著作等发展的同时,也使道教出现了新的派别。
道教出现新教派
天心派
天心派是宋代正一派的一支,以传授新符篆“天心正法”而得名,创始人为“天心初祖”饶洞天。他自称靠梦中神人指引,在华盖山山顶掘地得玉仙经,题曰《天心经正法》。后遇南唐道士谭紫霄并得其道,才知仙经之妙,于是立天心派授徒。之后,道士王太初以“天心正法”治鬼收妖而闻名于世。北宋末年、南宋初期,朝散侍郎路时中也以用“天心正法”驱邪而闻名,民间称其为“路真官”。宋末元初,武昌道士雷时中改“天心正法”为“混元法”,不再祖述饶洞天,而是以晋人路大安为祖师,以《度人经》为经典,开坛传授弟子数千人,分东南和西蜀两大派,大行于世,成为较为盛行的天心支派。
神霄派
神霄派是北宋政和末年、宣和初年形成的以神霄玉清真王、青华帝君为宗师,五雷法、符篆、内炼为主要方术的道教新派别,属符篆三宗分衍的一支。神霄派的实际创始人是温州永嘉人林灵素。神霄派的“神仙学说”把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机构官员说成是天上神霄府派下的,直接神化整个封建核心组织,以徽宗为“教主”,主张皇权、政权、神权合一奉行。神霄派思想上提倡儒道合一,道术上以融合内丹、符篆为主要特征。
内丹派南宗和北宗
南宗是南宋形成的道教内丹派别,因地处江南,与在金朝兴起的全真教相对,故后人称为南宗。南宗奉紫阳真人张伯端的《悟真篇》为祖经,自称其丹法源于钟离权、吕洞宾。据说,张伯端传道给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此五人后被南宗尊为“南五祖”。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白玉蟾收弟子彭招、留元长等人,之后在武夷山止庵广招门徒、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南宗。
北宗则为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始创人王重阳改派,汲取儒、释、道的部分思想,主张三教合一。数年后,他得吕洞宾真传,在关中广收门徒,以“三教同源”为根本性指导思想,组建了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教。之后,他云游四方,在山东、河南等地传道,其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被称为“全真七子”。
净明道
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是南宋初年从灵宝派分衍而成的,兴起于隆兴府南昌西山的道教派别,创教人是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守证。何守证所创之教,主要在民间流传,影响不大。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再次兴教,广招弟子,再造经书,公开称源自净明忠孝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元朝中期,净明道逐渐合并于正一道。净明道与儒家伦理道德、佛教禅宗有密切关系,它倡言净明,旨在教人清心寡欲,使自己的意念行为符合封建伦理规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