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跆拳道项目的中国化改革在日前结束的全国锦标赛上揭开了面纱,从男女各级别选手取得的最终成绩中不难发现,登上冠军领奖台的都是攻击力强的选手,进攻已变成了跆拳道在中国赛场的主旋律,鼓励进攻则是“行政干预”的最有效手段,而如此大幅度的改革,在中国的重竞技项群中,实属罕见。
此次在全国锦标赛上首次采用的一系列新规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局间休息时间从原来的60秒缩短至30秒;如果第一局双方均未得分,取消第二局直接进入第三局;第三,在“准确、清晰、有力”的得分原则上,适当放宽使用击头技术、反身技术(后踢、后旋踢等)的得分尺度;第四,场地由正方形变成菱形,场上裁判的座位从边线夹角移至边线中央,以提高预判的准确度。
中国跆拳道界之所以以“行政干预”的手段搞这些新规则,除了国家拳跆中心的领导始终以“弄潮儿”的姿态引领这个项目的发展外,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中国选手尤其是男选手在与国外高手较量中的不思进取的表现极为不满。在国内赛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名选手在三局比赛中,枯燥地颠着步子、晃着身子,寄希望于对手在进攻中露出破绽,然后抓机会反击,这种以取胜为终极目标的“机会主义”打法在很多级别不仅不吃亏,甚至还因为占很大的便宜而很有市场。
从表面上,中国跆拳道界自我修改的这些规则,仅仅是对国际跆联规则的局部微调,但从首次实行的效果看,对选手的触动以及产生的威力令人纷纷叫好。通过“压缩局间休息时间”,迫使选手们在训练中提高有氧耐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比赛的强度。而“取消第二局”比赛的规则,最通俗的解释是,压缩垃圾时间。担任全国锦标赛仲裁委员会主任的国际级裁判刘?介绍说,大家现在对制造垃圾时间的理解是无谓消耗比赛成本,而直接进入第三局比赛,就逼迫双方拼一把。新规则对鼓励进攻的全新诠释以及追加“边角惩罚”的定义,等于发出了这样的信号:在双方几乎同时做出动作时,裁判可能会漏掉反击得分,但不会不给进攻方得分。至于“边角惩罚”,更是让站在死角的消极方产生羞辱感,知耻后勇、绝地反击是消极选手唯一的选择。而取消比分封顶制以及分差制上的改革,更让比赛的激烈性和对抗性大大增加。
参与新规则探讨和修订的国际级裁判刘?说,正是有了中国特色的规则导向,在不久前的全国锦标赛上,过去难得一见的击头、下劈、后踢、后旋踢等高难度动作被广泛采用,而敢于和善于使用这些高端动作的选手,才最终会杀入决赛。这样的局面,正是中国跆拳道备战奥运会最需要的。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