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沽上丛话 李叔同艺话(十四) 求神似 言笔法 ──《中西画法之比较》之所言 章用秀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8-10 21:41:20
2006年11月28日,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的学生王绍炎之子王蔚长先生访问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并出示了李叔同1918年出家后送给学生王绍炎的一件国画作品《泰山巅之秦松》。此画作于1917年,落款“丁巳仲冬既望,韋平女士”,钤朱文印“韋平”。这幅作品的原作者为胡韋平女士。此画由李叔同收藏,出家时连同许多艺术书籍一并赠予学生王绍炎。李叔同在画的左下方题字曰:“戊午仲夏贻绍炎居士演音。”
 
据称,此画作者胡韋平是何香凝的朋友,后同为“寒之友社”成员。郑逸梅《南社丛谈》称,李叔同的好友胡朴安之女叫胡湋平。有人根据《南汛》第16期载《〈南香画语〉与〈南香诗钞〉──记南社女画家胡湋平》等所记,推测李叔同收藏并转赠王绍炎的《泰山巅之秦松》可能正是其好友胡朴安女儿胡湋平即胡韋平的作品。
 
《泰山巅之秦松》是一幅极具中国传统味道的国画作品,李叔同珍惜它并将其赠送给他的学生,这说明,作为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一代艺术大师李叔同,重视从西画中汲取艺术营养,兼收并蓄,但他并不因此看轻中国自己的绘画,对于遵循优秀传统的艺术作品,他非但不排斥,而且大加推崇。
 
李叔同自幼喜好中国绘画。从种种迹象上看,早年的李叔同,与绘画功底深厚的天津画家张兆祥、马家桐、李采蘩、徐子明、李澂曦、李瞳曦等均有往还。他在中国传统绘画上是下过“童子功”的。如今,流传于世的早年李叔同绘画已为数寥寥,但从仅存的“八破”扇面来看,其上画旧书、旧报、旧信纸等八破旧品,署款“乙未俶同×摹于意园”,确为李叔同1895年虚岁十六时所画,亦见其画明显有当时张兆祥、马家桐等津派画风的影子。八破扇得之于八破图。八破图又称锦灰堆、集破图、碎锦图。这是一种以各种破碎字画、碑帖、书籍和报刊为题材的绘画,以“碎碎”谐音“岁岁”,从而引申出长久持续的吉祥意义。我最早见到李叔同的这一“八破”作品是在张牧石先生家。那天李家的管家徐耀廷的孙子徐广中将其带到牧石先生那里,我正在场。其画面简单,但清丽典雅,极富金石趣味,仍可见其传统功力。亦可见李叔同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深爱至极。后来这件“八破”作品被收入天津博物馆。
 
李叔同对中国画很有研究,而且有深刻的领悟。他在日本留学研习西画期间,曾写过一篇题为《中西画法之比较》的文章。其中特别说道:“西人之画,以照像片为蓝本,专求形似。中国画以作字为先河,但取神似,而兼言笔法。尝见宋画真迹,无不精妙绝伦。置之西人美术馆,亦应居上乘之列。”由此可见他并未因自己学习西洋画而贬低中国画的价值,且一直对中国画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李叔同出家前倡导中国书画艺术和创作国画作品亦有文献记载。1900年,李叔同等集合一批有志于“振兴文艺”的书画家,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创办了会报《公会书画报》,并任副经理。孤芳在《忆弘一法师》中则说到了李叔同在《太平洋报》任职时的国画作品:太平洋“画报的内容既不是点石斋的新闻画,也不是沈伯尘的百美图,更不是钱病鹤、马星驰一流的讽刺画,它是一幅立轴,或一方册页,或一副对联,大半是法师的手笔──书法和花鸟。法师那时候的书法,近似郑文公碑而更雄健,花鸟亦如他的书法,雄健遒劲,寥寥数笔,别有风致”。
 
“但求神似而兼言笔法”,是李叔同对中国画的概括和解读。潘天寿是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的学生,后来成了闻名海内外的大画家。他的作品沉雄、苍古、高华,渗透着浓重的时代精神。而他正是在学习和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崛起。他上承宋人马远、夏圭的雄健峻拔,汲取明人戴进的豪放、沈周的沉稳和清人石涛、八大山人的奇崛冷逸,尤其受到朱耷的影响。他是李叔同“神似”与“笔法”的实践者。刘海粟说潘天寿跟李叔同练《三公山碑》,运笔遒劲庄凝,为他后来的书画艺术成就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诚如陈星先生所言:“作为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的学生,潘天寿无论在品行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受到李叔同的影响。”
 
当下,违背传统、否定“中国画以作字为先河”的论调仍然是中国画发展进取的“大敌”,今天我们重温李叔同有关中国绘画传统的论述,更加感到一代艺术大师的高明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