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十三王朝到二十王朝是埃及史上的新王国时期。这一时期埃及国力强盛,法老的中央集权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其五百年是埃及艺术继第四王朝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古埃及延续了数千年的稳重、程式化的艺术风格,在十八王朝时期历史性地改变了。这种新的艺术风格,更确切地说是一场改革,一种大胆的冒险,矛头直指已经开始僵化的古埃及雕塑传统,使表现对象更为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和变化。这种被称为“阿马尔奈”的艺术风格,尽管短暂但有如一股清新之风荡漾了古埃及艺术的池塘,这一切都与历史上著名的“异端法老”埃赫那吞的努力分不开。埃赫那吞本名阿蒙霍特普四世,致力于改变多神信仰,极力提倡崇拜一神──日轮神阿顿。埃赫那吞叛逆的原因除了不为人知的内心宗教信仰外,还有更现实的原因,由于一代代法老笃信宗教并对祭司阶层给予巨大的权力,因而卡尔纳克的阿蒙神庙祭司势力几乎可以左右法老的意志。为了摆脱底比斯祭司的阴影,埃赫那吞将都城由底比斯迁到了阿马尔奈(今名代尔埃尔)。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人之举,在一些人看来甚至是不可饶恕的背叛。
作为一名有着诗人气质的法老,埃赫那吞在政治上的反击在日后被证明是过于轻率的,忽视了变革的巨大阻力而显得过于理想化,甚至有些偏激。其代表就是他捣毁了许多阿蒙神庙的雕像。而艺术作为一种宣传新宗教的重要手段,在这时被提到了埃赫那吞改革中一个极高的地位。撇开政治因素,埃赫那吞对艺术风格的倡导也是颇有见地的,他认为过去的艺术原则被过于神圣化了,艺术应该被用于表现艺术家所看到的,忠实、客观、贴近自然。
当时的埃及艺术家普遍已经适应了传统造型模式,不思变革进取,埃赫那吞提出表现自然的要求令他们很为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数功力最深厚、最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才能满足法老的要求,埃赫那吞将他们迁到自己的新都,为他们建起了设施齐全的作坊,鼓励他们大胆创作。这其中有一位著名雕塑家留下了名字──图特莫斯。
关于图特莫斯生平的记述很少,人们只知道他擅长肖像,手法生动细腻。这一切在20世纪初德国考古队在阿马尔奈废墟的一次挖掘中得到了解答。人们意外地发现了雕刻家图特莫斯的作坊遗迹,更有价值的是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阿马尔奈艺术的珍宝──着色石灰石雕塑《涅菲尔蒂蒂像》。作为埃赫那吞的王后,涅菲尔蒂蒂在丈夫的改革过程中也颇有贡献,但美丽的塑像远比真实的历史更令她声名远扬。王妃面庞清秀、直鼻梁、大眼睛、柳叶眉,处处显现女性柔美的普遍特点。更体现着一位王后矜持、美丽、高贵的特殊形象。尤其是与之前埃及艺术的程式化比较,这件作品无疑极为写实。20世纪末甚至有考古学家声称,根据这尊肖像对比找出了涅菲尔蒂蒂的木乃伊,当然这是后话。雕像的力学结构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头颅和沉重的发饰全靠纤细的颈部以巧妙的角度支撑,带有微妙的动势。这件作品还以其保存完好的艳丽色彩闻名,淡红的皮肤、黑色的眼影和眉毛、深红的嘴唇都十分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王妃的眼睛用石膏为眼白,用磨光的黑水晶作瞳仁,明媚动人,可惜左眼尚未完成,留下了些许遗憾。这座雕塑尚未完成,加之出土于作坊这一特殊现象,都使人相信这是一件精雕细刻的范本。
《涅菲尔蒂蒂像》离开故土,被送至柏林国家博物馆夏洛腾堡区的埃及博物馆。2009年后,《涅菲尔蒂蒂像》迁入新博物馆中的埃及博物馆,成为柏林唯一一座埃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为博物馆岛这座“柏林的雅典山”增添自己独特的魅力。
自出土以来,《涅菲尔蒂蒂像》就以其矜持、雍容、不俗的形象感染着每一个观者。阿马尔奈艺术的诞生本来就和一人之力与政治需求有关,因此埃赫那吞死后,阿蒙神祭司和传统埃及艺术开始了反攻,这从其后的图坦卡蒙墓中清晰地反映出来:当时阿马尔奈艺术的影响已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但作为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阿马尔奈艺术并没有真正消亡,它只不过转化了形式,并影响到法国20世纪著名的“装饰艺术运动”,进而将古埃及的厚重与优雅融入到现代设计的基因中,依然打动着千千万万人。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8-07/140782.html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