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他把观众当成上帝 ──回顾赵大民先生的戏剧艺术 杨秀玲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7-06 21:09:00
7月8日,是赵大民先生逝世五周年的祭日。他生前是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资深编剧兼导演,数十年来,他拼搏在戏剧舞台第一线,为天津戏剧舞台创作了三十多部作品,其中话剧占了一半,是天津屈指可数的多产剧作家。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钗头凤》《把一切献给党》《红岩》,到80年代的《觉悟》《唐明皇与杨贵妃》,再到21世纪的《芳草碧连天》《茂陵封侯》《铁肩担道》《铁木前传》,无论是编是导都融入赵大民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回顾七十年的艺术道路,他说:“别人‘玩戏’,我是‘玩命’。真正一个题材投进去,不投入自己的一些心血,很难使这个戏感动别人。如果你自己都没有感动,你还能感动别人吗?”赵大民先生的话剧创作体现“三突出”“三坚持”,即突出人物,突出事件,突出地域;坚持编与导统一,坚持诗与剧交融,坚持演与赏体验。
 
从1956年首次改编、导演《钗头凤》,到2013年根据孙犁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多媒体话剧《铁木前传》完稿,赵大民创作或与人合作的话剧有13部之多,多数戏都是立足中华民族历史、立足天津本土文化。如根据天津出生的世界文化名人李叔同传奇一生创作的话剧《芳草碧连天》,以周恩来、邓颖超在津创办觉悟社为历史背景创作的话剧《觉悟》,以及根据李大钊《狱中自述》为切入点创作的话剧《铁肩担道》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的创作都充满激情与真诚,始终把对戏剧艺术本体的追求放在首位,努力在叙事方法、表现手段、舞台样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在思想内涵和人物心灵上进行新的探索,在审美思维与观众的认同感上探寻新的契合点。
 
《钗头凤》是赵大民先生倾其多半生心血打造的一部大戏。从初排到他去世,已演出六百余场,承接复排了四代演员。每次复排《钗头凤》,作者都是对前一版本的完善和再创造。以第四版为例,为了将大戏做小,小戏做活,让当代观众乐于接受,在“舞剑”“赏花”“谈情”“反抗”“算命”几场,他让每个人物青春靓丽,充满活力,并且充分利用舞台空间,使其灵活多变。在舞美设计上,他强调以东方古典情调和韵味为主,借用“竹帘”造型,将主人公“重帘不卷留香久”的诗句跃然帘上,让人产生一种布景“重合”的多义性效果,既是竹帘,又是字画。再如最后一场沈园“重逢”,台上台下,灯光斑驳,像盛开的桃花,烘托出沈园繁花似锦的景象。随着几片桃花飘落和“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歌声,香消玉殒的蕙仙与哀思难消的陆游再次相遇,尽管风光依旧,却已人事全非。“错、错、错……莫、莫、莫……”是恨,是爱,是悔,是错,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思。
 
现今,早已不是用诗笔写剧的时代,但生活却不能缺少浪漫和诗意。如何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极大的热情,极其丰富、美妙、大胆的想象构思戏剧情节,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是对每个剧作家提出的新课题。赵大民先生具备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他精通中国古典诗词,更具备诗词歌赋才能,语言根底深厚。他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因而人物台词富于诗意和强烈的抒情性,故事情节具有丰富的内涵。他用诗笔写剧,用剧笔写诗,诗即是剧,剧即是诗;他用诗谱曲,用曲吟诗,诗即是曲,曲即是诗。诗情画意,吟诗唱曲,皆在人物对白和故事情境中跳跃,充满着灵性、鲜活、浪漫的音符。他认为:“诗与剧应该是最亲密的姊妹艺术,许多伟大的剧作家,同时也大都是天才的诗人。”由于这种理念的支配,在他从艺56周年的时候,尝试着创作了诗体话剧《茂陵封侯》。整台戏给观众的感觉是诗意化的人物,诗意化的语言,诗意化的布景,诗意化的主题,诗意化的情节,非常值得观众醉心地品尝和玩味。
 
按理说,一位剧作家或导演完成剧本创作直至搬上舞台已经大功告成,剩下的就看演员表演和观众欣赏了,可是对赵大民先生并非如此。他时刻牢记着焦菊隐先生对导演工作提出的三种体验:体验生活,体验演员,体验作家。另外,他还给自己增加了一项体验──体验观众。导演只有体验了这些,才能在舞台上把戏处理得“从心所欲不逾矩”。根据多年来他既编又导的体会,深知把单维度的文学剧本转化为多维度的舞台艺术是需要花费很大精力的,从选剧本、选演员,到选舞美师、选作曲家……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亲自构思,整体布局。为了凸显演出效果,他亲自爬到角铁架上调试灯光;为了演员熟悉剧情,他请来文学教授阐述陆游《钗头凤》诗词的意境;为了怕演员忘记台词,他要求自己首先将台词倒背如流;为了算准剧中插曲时间,他亲自为作曲家掐表计时。
 
几十年来,与观众共同鉴定戏的成败得失,是赵大民作为导演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体验观众”的最重要一个环节,他把这个环节称为戏剧的“后熟”过程。为了听到看到台上表演和剧场效应,每次演出,除特殊情况外,他必坐在观众席中,观察台上台下的一举一动。他说:“我坐在观众席也能验证戏的不足或失度,比如哪些地方沉闷,哪些地方观众不集中,甚至哪些地方观众走动……都说明这些地方不吸引人,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他把观众的一个掌声、一声叹息、一丝抽泣看得很重。他认为体验观众有很大的学问,演员在台上表演,除与对手直接交流外,还与观众发生间接交流,观众席的掌声、笑声、嘘声,都会影响演员的表演,为剧作家修改剧本提供依据。
 
赵大民先生始终把观众当成上帝,当成“戏剧家天然的盟友”。毕竟戏是演给观众看的,如果没有观众,何来演出?这是戏剧的特点,也是最简单的道理。如果说赵老有遗憾,那就是他生前没有将孙犁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多媒体话剧《铁木前传》搬上天津话剧舞台。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7-06/13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