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契丹为什么对国外影响深远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6-19 15:35:16

 “至元”是忽必烈所用的第二个年号,取《易经》“至哉坤元”之意。1271年,蒙古汗国正式立国号曰“大元”(蒙古文叫“称作大元的大蒙古国”),取的也是《易经》里“大哉乾元”的意思。这个国号的提议者也是刘秉忠,看来他早已要改变国号,不过时机尚未成熟,就只在年号(“至元”)上先透点消息。元世祖灭南宋而奄有天下。有元一代,科举时兴时废,皇帝们也依旧保留了蒙古大汗的尊号(比如元世祖忽必烈叫作“薛禅汗”),但作为中原政权的一个标志,汉字“年号”却一直保留着。当然,不能不提其中的一个“乌龙”,1335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改年号为“至元”。年号撞车其实古已有之,但元顺帝的“至元”却是与本朝年号重复,这实在是罕见之极。结果,元代在中原的统治总共89年(1279—1368年),其中两个“至元”就占去1/5强。kkk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到了1368年,明军以徐达为大将北伐,一举攻克大都(今北京),妥懽帖睦尔仓皇北走。虽然史书上往往以此作为元朝完结的标志,但元廷的统治集团尚在,辽东、山西、甘肃乃至云南的大片土地仍在其掌握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妥懽帖睦尔自然也不会承认元朝的灭亡,“大元”的“国号”与“年号”以此仍在残元势力控制区继续使用,故而才有了“北元”的称谓。
 
妥懽帖睦尔退出北京时,用的年号是“至正”,在他之后,有好几代蒙古大汗仍旧称大元皇帝,在位有年号,死后上庙号——北元还继续使用了“宣光”(1371—1378)与“天元”(1379—1388)两个汉字年号。比如1369年,高丽投明,因此停用“至正”年号。到了1377年复倒向北元,于是是年二月“始行北元‘宣光’年号”。可以说,汉文年号(及大元国号)的存在,意味着蒙古统治集团仍未放弃重新入主中原的野心。而在汉文年号与大元国号相继废弃之后,退回大漠的蒙古大汗则重又变成了“鞑靼”首领,在某种程度上,这不啻自外于中原的一种宣示。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6-19/135637.html
比起退出北京后不过二十年就忘却了“年号”存在的元朝,西辽对于年号的坚持更久些——尽管它距离中原更远。12世纪初,金军灭辽。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见宗邦灭亡,不胜怨愤。他率部远走西北,在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哈剌契丹)。耶律大石本人进士出身,汉文化素养不问可知。因此他所建立的西辽,实际上是将辽朝的典章制度移植到了中亚。“年号”就是西辽坚守中原文化的一个例证。耶律大石所用的年号,“天佑”即上天保佑其政权长久,“延庆”,即长治久安,喜庆吉祥。这些字眼与汉族皇帝对自己政权的良好祝愿及希望别无二致,无怪乎后来蒙古汗国初期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评价,耶律大石“颇尚文教”。直到13世纪,西辽的末代皇帝耶律直鲁古仍在使用“天禧”年号,甚至钱币上也铸有年号(如“天禧通宝”),这与西域王朝习惯在钱币铸上统治者的头像与姓名形成了鲜明对照。契丹族的历史里有了西辽这一页,所以西亚、东欧人往往把“契丹”与“中国”作为同义词,现在俄语里的“中国”仍读如“契丹”,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