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刘云若撰文说他以前听过很多梨花大鼓,谢大玉等“四大玉”都不好,感觉《老残游记》所写不实,甚至觉得刘锷当年是否受了白妞、黑妞的贿赂。直到听了鹿巧玲的梨花大鼓,才感叹鹿巧玲是梨花鼓姬中最为出色的人物。又说人虽半老徐娘,可风韵存留得很多。谈到鼓艺,说最难是音清韵雅,没有以前那些位的粗豪之相。嗓音甜美,转折不露棱角,行腔时的抑扬顿挫,常在细微处着意。说她唱得如此细腻流利,实在不易,而且从她的歌声中,竟对刘铁云先生形容大鼓的那些妙语也有些领悟。某日刘云若的大哥请他小酌,也约了鹿女士同席,台下的鹿巧玲温文和蔼,人也爽快。那天因有鹿女士在座,云若喝了很多的酒,大哥醉后让他作诗,他说没带诗韵,回家后凑成两首绝句,其二是:“启齿清歌百啭莺,惊闻绝调耳同倾。鼓声催得春如海,明日梨花唱满城。”这自然是希望鹿巧玲能唱红津门。
巧的是,戴愚庵也去听了鹿巧玲,也发表了一篇文章谈鹿巧玲的大鼓,说巧玲的大鼓,刚健婀娜,兼而有之。他也和云若一样夸其《小黑驴》唱得好,也赞赏其风度朴实,文末还附有一阕《清平乐》,可惜华而不实。但他论梨花大鼓,认为梨花鼓词委婉妙曼,大开大合,陡升陡落,非有真实本领、天人俱到者,弗能胜任,却很在行。鹿巧玲能成为此中佼佼,一言以蔽之,是天人俱到。
鹿巧玲是山东夏津人,出身鼓书世家,父亲是梨花大鼓弦师,母亲和姐姐都是梨花大鼓演员,被认为是自王小玉、谢大玉后最杰出的梨花大鼓艺人。1930年,《济南晚报》评选“鼓界皇后”,鹿巧玲当选。但这个皇后还是要到天津接受检验。1931年,鹿巧玲就来过天津,在泰康歌舞楼露演大鼓,好像反响并不大。也许是天赋有,而功夫还未到吧。直到1938年她到天津小梨园演出,才得到刘云若、戴愚庵的肯定。津门还有知音,这一定是来前她不曾想到的。后鹿巧玲抽大烟死在德州,当地艺人凑钱办的后事。有文章说梨花大鼓词雅律繁,自此后继无人。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6-15/13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