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里,笔者讲到说相声使用扇子和醒木的来历,今天讲讲说相声为什么要使用手绢儿、它有什么来历。
说相声使用的手绢儿是白色丝绸制品,边长约七八十厘米,正方形,演员可用它包头、系腰,摊开时也可模拟书信等物。在表演传统节目时,可以用它化装,或当作模拟妇女形象时的道具。那么,它有什么说法呢?
传说,周庄王以孝治国名扬天下,宣讲忠孝仁义,善恶有报。一日,庄王命梅、清、胡、赵四位大臣,在州城府县各地搭龙棚,设虎帐,立“劝善堂”。打鼓集众,讲道德,说仁义,宣扬父母恩,歌颂君臣情。四大朝臣在三年内共招收三千六百名劝善士,始分“梅清胡赵”四门。他们率劝善士到各州城府县讲仁义道德,说忠孝之礼,并将圣旨张贴于各州城府县的大街小巷,让黎民百姓都来听劝善士讲演故事。日久天长,圣旨被风吹日晒得字迹模糊了,三千余名劝善士便将圣旨叠成方块放于讲台之上,讲演之前先宣读圣旨。就这样,劝善士们常年在异地他乡流动演讲。
到了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一道圣旨免去了所有劝善士的皇粮俸禄。这些劝善士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便以讲故事自食其力,行走江湖。黎民百姓乐于听他们讲古喻今,他们有了生存的土壤,后又广收徒弟,分“梅清胡赵”四大门派,成为说书艺人。这些艺人,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授徒时都赠一手绢儿,上书周庄王御旨,讲明“四大门派”都是受皇封的劝善士,讲述仁义道德、孝悌忠信的故事,行善抑恶。并且在演讲之前,还要讲一段周庄王的故事。
后来,说书人大都是穷苦百姓,没读过书,听书的人也不信什么皇上圣旨,久而久之,这“圣旨”便成为艺人台上的道具了。这个道具有着严格的业内规定,首先是师父赠予,是身份的象征;其次是行走江湖卖艺必带之物,也可应付“盘道”;再有就是此物不能在台下乱作他用,否则是对祖师爷的不敬;最后就是祭拜祖师爷时,将手绢儿和扇子、醒木共同供奉祖师爷之前,感恩祖师爷给饭,期盼祖师爷保佑他们行走江湖顺风顺水。
相声这种形式与评书相比,诞生更晚,业内所公认的门户开创者朱绍文,将扇子、醒木、手绢儿三物定为相声艺人从业必需之物,也为的是抬高身价,更好地走江湖,并约束艺人保持尊严。
相声艺人走江湖,有着许多旧俗,咱下篇给您讲“搭桌”的由来。
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2020-06-10/13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