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涉港国安立法等“热点”,“五眼联盟”之一的澳大利亚显得很活跃,总是跟着美国,处处与中国作对。更早之前,澳大利亚就像美国的“跟班”,在南海问题上显示强硬,参与对华为的打压……澳大利亚人自己承认,澳就是美国的“附庸国”。在一些中外学者看来,澳精英阶层最推崇澳美同盟,这是一种“近乎神圣的宗教”,也是澳大利亚人的所谓“政治正确”。但实际上,当中美深陷战略竞争时,作为一个“附庸国”,澳大利亚左右腾挪维护自身利益的空间正日渐局促。PPP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澳把美国当“救世主”
谈到澳大利亚,很多人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作为一个英联邦国家和发达国家,澳要看美国的脸色行事?”澳美之间确实存在很多“天然联系”。如,都是“航海大发现”的产物,都曾是英国殖民地,英国开始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是因为美国取得了独立,不能再向美国流放。两国都以白人为主要及优势群体、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当地原住民都曾受到外来群体的迫害。同根同源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制类似,两地民众亦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上非常接近。从澳政治流派上看,现在执政的自由党在政策上更偏向美国。
澳广播公司一个名为“国际舞台上的澳大利亚”的节目,专门探讨过美对澳外交政策的深层因素。澳美建交于二战期间的1940年3月6日。1942年2月19日,日本空袭澳北领地首府达尔文,这是历史上外国军队对澳本土最大规模的一次袭击,被称为“澳版珍珠港事件”。有当地人告诉记者,二战时期,自顾不暇的英国放弃了澳大利亚,而美国却成了救世主。很多人都在学校学过二战期间美澳联军成功阻击日军的历史,如巴布亚半岛战役胜利等。
在堪培拉市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一座独特的穹顶建筑,背靠安利斯山麓,面向国会大厦,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这便是著名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纪念馆内有一段文字这样描述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当菲律宾沦陷时,麦克阿瑟将军撤离至澳大利亚,并担任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总司令指挥反攻。澳对麦克阿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其间,麦克阿瑟与时任澳总理约翰·柯廷建立友好关系,并直接指挥澳军队参与作战……在澳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还有一座麦克阿瑟博物馆。可以说,澳民众把麦克阿瑟奉为电影明星似的人物。
随着热门美剧在澳大利亚的同步播出,澳大利亚人对美国当红影视明星也不陌生。“除了季节相反,车道相反(澳车辆靠左行驶),美澳之间有太多相似性。”这是一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现在澳定居的华裔青年的经典总结。澳大利亚很多年轻人的口音与标准的美音非常接近,不再带有“澳洲土味”。澳大利亚高校毕业生如果想出去发展,美国是首选。澳国立大学数学专业的一个学生告诉记者,澳国内很多顶尖的数学家都去美国发展了。
《环球时报》记者曾和一些澳大利亚白人民众交流,他们并不回避“依赖美国”的这个话题。一位在地方报纸工作的澳白人女性说,澳国土面积庞大,人口不多,只有2500多万,军力自然也少,因此需要美国的军事支援。当然,当美国发动对外战争时,澳也不能缺席。霍华德·凯西是珀斯附近一家葡萄酒庄老板,在他看来,作为贸易出口国,澳需要国际航道保持稳定,英国衰落后只有美国有能力提供这种保障。他还表示,作为身处“亚洲的西方国家”,澳从心理上也对美国有所依赖,“如果不靠美国,不知道该靠谁”。对澳蓝领阶层来说,美国人是“自己人”,是“兄弟”,而和澳做生意的日本人、中国人分别就是“朋友”和“客户”。也有一些澳大利亚人不喜欢现任美国总统,觉得美国“道德堕落”,很多地方甚至不如澳,如美国没有“全民医保”等。
“政治家想出人头地,必须有美国支持”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于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澳大利亚的建国史看,它脱胎于英国殖民地,此后推行的白澳政策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宣告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人主要是外来的欧洲人,他们内心更担心有入侵者效仿他们,把澳大利亚的土地夺走。而日本在二战期间恰好扮演了这样的入侵者,这就促成了澳在安全领域对美国的依附。1951年澳、美和新西兰签订安全条约,结成同盟关系,彻底消除了澳大利亚的安全忧虑。与此同时,澳要在南太建立地区霸权,但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因此必须要依靠美国。以此为对应,本来孤悬世界一隅的澳大利亚几乎参与了美国发动或主导的每一场战争,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到海湾战争,从来不缺席。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澳大利亚启动《澳新美安全条约》。“提前得到美国通知”的澳大利亚派兵参加了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近几年,美澳重建马努斯岛上的隆布鲁姆海军基地,还积极推动扩大版的“美日印澳四边机制”。
在澳大利亚,政治人物如果想摆脱美国,将会面临严重后果。美国MintPress网站6月1日揭秘称,1975年11月11日,澳时任总理惠特兰姆将要向国会通告美国中情局(CIA)在其国家的秘密存在,然而就在那一天即将结束时,他被澳总督解职。惠特兰姆是位以改革家著称的民选总理,他1972年至1975年执政期间,推动澳走向不结盟运动、与中国建交、呼吁在印度洋建立“和平区”、公开反对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以及提出“澳大利亚的资源不应被其他国家控制,经济、外交政策更不应被其他国家主导”。文章说,英美两国无法忍受惠特兰姆让澳大利亚成为一个“进步国家”,在一场与澳部分精英串通的不光彩丑闻中,英美发动的一场政变推翻了这个民选盟友,而很多澳大利亚人忘记了这场对“最忠实盟友的政变”。如今澳就是“无与伦比”的“附庸国”:其政治、情报机构、军事和大部分媒体都融入华盛顿的“统治范围”和战争计划中。
“跟美国结盟,在澳大利亚相当于一种政治正确,特别是在澳上流社会和白人阶层。”于镭这样告诉记者。从澳国内政治的角度来看,澳任何一个政治家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有美国支持,没有美国的支持,甚至连总理的位子都坐不稳。近年来,陆克文下台背后也有美国的因素——美国对陆克文跟中国接近心存不满。特恩布尔下台与其采取的大企业税收政策有关,得罪了美国人的利益——澳许多工厂、矿山、农场背后的老板都是美国人。
对美国的依附还表现在澳大利亚学术圈。据了解,2013年以后,美国向澳高校派出不少老师,一些人通过公开演讲影响澳学术界的对华认知。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是美国提供资金办起来的,自2016年以来,很多澳盛行的“中国威胁论”,就是该研究所煽动起来的。同样,澳国内媒体背后也有美国的资金支持,在言论上自然也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传声筒。
为了这块“试金石”,就要听命于美国?
甘做美国“附庸”的澳大利亚常引起国际舆论的嘲讽。英国《卫报》2019年10月刊文称,澳总理莫里森访美期间与特朗普共处时“就像在马戏团里游走,一直在想方设法,以避免被狮子吃掉”。文章说,澳公众的反应强化了一种观念:我们或许不喜欢美国现任总统,但能维持对美同盟被视为澳总理工作任务的核心。
俄罗斯“真理报”网2016年8月25日题为“美国控制澳大利亚”的文章称,尽管俄澳相距遥远,但俄罗斯人还是知道,澳在政治上缺乏独立性,简单说就是“亲美”,在亚太地区充当美国维持霸权的“有效工具”,甚至一味地跟随美国采取反俄行动。在俄美对抗背景下,2014年9月澳大利亚发表声明,终止向俄罗斯的铀供应。文章说,澳已完全被美国控制,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政治和外交政策,就是美国的“附庸国”。
澳大利亚部分政要、学者、媒体也在反思澳大利亚的“附庸国”处境。“澳大利亚只是美国的一个附庸。”澳前总理弗雷泽2006年在澳《世纪报》撰文,把《澳新美安全条约》形容为澳国防政策的“试金石”。弗雷泽提到,当上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时,澳原本有机会获得更大程度的独立性,包括与中国和日本等国打造“终将为我们所在的地区带来永久安全的地区关系”,但澳并未抓住该机遇。如今,澳正“毋庸置疑”且不由自主地与美国的外交政策绑在一起。澳还支持美国其他存在问题的政策,包括“星球大战”和合作对抗中国等。对澳来说,这是不明智之举。弗雷泽表示:“美国人已肆意将我们视为听命于他们的领土?如果现存的这种从属关系是我们能与美国保持的唯一关系,我们宁愿放弃《澳新美安全条约》带来的所谓好处。”
澳国立大学文化、历史与语言学院名誉讲师亚当·亨利2011年在“独立的澳大利亚”网站撰文说,澳是美“附庸国”,澳精英阶层最推崇澳美同盟,这是一种“近乎神圣的宗教”。亨利认为,澳美外交、军事和情报关系档案显示,两国关系从来没有平等过,甚至连伙伴关系也算不上。对澳防务政策的任何诚实研究都表明,自从成立澳联邦政府以来,澳的防务政策一直屈从于追求“与伟大和强大的朋友结盟”。但他认为,将澳美关系描述为一种“同盟”是对该词定义的亵渎,因为从实际表现看“澳就是附庸国姿态”。比如,从上世纪50年代起,澳就让美英两国将其领土用于情报目的,有关情报设施建设和安装完全受控于美国。
2012年8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研究教授、前澳大利亚国防部高官休·怀特出版新书《中国选择:为什么美国应该分享权力》,其观点引起美国的不满。《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网站日前发表休·怀特的文章称:“不要让我们的对华政策听命于华盛顿,我们需要认清亚洲力量的新现实,学会如何驾驭这些新现实。”作为澳“顶级国家分析师”,怀特认为,美国不再是可靠的盟友,因此,澳必须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堪培拉时报》网站一篇题为“在新冠时代,地缘政治这个不速之客又回来了”的文章,说“澳受美国指使,不断向中国发难,自己没捞到任何好处,这是荒谬而可悲的”。文章写道:“澳不应充当美国攻击中国的爪牙,要从头反思,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不得不向自己最大的贸易伙伴开战?”
俄“东方新观察”网5日刊文说,莫里森总理就知道随声附和“特朗普先生”。俄军事政治研究中心专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夫认为,为了当美国的“忠实盟友”,澳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的国家利益。米哈伊尔表示,目前,在澳大利亚有一些美国利益游说者,因此,澳大利亚亲美路线不会改变,但跟着美国对付中俄,会让澳大利亚人面临“被隔绝的危险”。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20-06-10/13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