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是第19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应急管理部在京举行全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启动仪式。今年全国“安全生产月”的主题为“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
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活动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开展“排查整治进行时”专题活动,广泛发动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查找风险隐患,从源头上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组织专家学者、部门领导、企业负责人和一线工人走进网络课堂,开展“安全生产大家谈”“公开课”“微课堂”“公益讲座”等线上活动;结合阶段性任务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各具特色的安全宣传“五进”活动;通过“主播走现场”、线上“公众开放日”、安全体验场馆示范展示、安全知识竞赛等,广泛传播安全知识,推动树牢安全发展理念,促进安全生产水平提升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启动仪式上,发布了“安全生产月”主题宣传片和公益广告,示范展示了“安全生产大家谈”云课堂、6个安全体验场馆和8个特色项目、5部优秀应急科普作品等重点活动和内容,通过视频连线展示了广东省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浙江省杭州市危化品事故防控和模拟演练系统,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本系统本地区“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
这位负责人表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紧紧围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排查安全风险,切实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的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活动实效,切实达到以活动促工作、以活动保安全的目的;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积极性,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安全生产、参与安全发展的浓厚氛围。
近日,中国税务学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2019年减税降费政策效应评估报告》显示,2019年实施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取得成效,全年累计减税降费2.3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39%。降低了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拉动了消费、投资、就业增长。
减税降费显出普惠性
评估报告指出,通过对覆盖各个行业、各种类型样本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减税降费有获得感的企业占比达97.5%。绝大部分样本企业从中受益,达到了普遍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目标,具有普惠性特征。
评估报告显示,减税降费对改善企业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调查的样本企业中,66%的企业增加了营业收入,79.6%的企业增加了利润,41.8%的企业将减税降费红利主要用于增加研发投入。
在各类样本企业中,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对减税降费的获得感较强,在促进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等方面的效应也好于其他类型企业。
减税降费显出宏观效应
评估报告指出,通过采集随机抽样的企业纳税申报数据,分别对下调增值税税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免征额和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效应进行测算显示,2019年减税降费政策拉动当期GDP增长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8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8个百分点。
评估报告显示,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3308亿元,占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量的10.8%;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3026亿元,占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10.7%。
评估报告指出,减税降费带动就业增加376万人,有50.2%的企业将减税降费红利用于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员工工资。其中带动就业岗位增加最多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达到106万人;其次是制造业,为93万人;建筑业位列第三,为54万人。对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就业的带动均超过10万人。
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
评估报告认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要在巩固拓展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成效的同时,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首先,处理好减税降费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关系。
评估报告指出,要注重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在系统梳理、优化和规范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对一些政策效应显著的临时性、过渡性措施,尽可能转化为长期性的制度安排,以更好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其次,着力推进减税降费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评估报告指出,税收仅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增强活力,还必须综合施策,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进一步改善企业预期,优化营商环境。
高度重视缓解财政收支矛盾问题。评估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今年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面临的财政压力更大,尤其是基层财政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建议国家在采取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等措施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结构,积极采取各种开源节流的措施,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位,促进经济与财政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