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的冯国璋,26岁时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武备学堂学习军事。北洋武备学堂由李鸿章创办,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按理说,既然考入了北洋武备学堂,冯国璋就该努力学习近代军事知识,毕业后才能当一名合格的军官。但是,冯国璋却另有打算。
他除去修习学堂规定的课程外,还不停地练习时文帖括,以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冯国璋热衷于科举考试,首先是受其封建正统大家族的影响,另外他的兄长都有大大小小的功名,而当时社会氛围仍以应试及第为正途,不以入伍当兵为时尚也。
最早为冯国璋做传的张一麐描述过冯国璋的这一段经历:“公诸兄皆入县学,仲兄以拔萃贡成均,声誉尤著。时方右文,公常愧不如诸兄,无以承老父欢。值年假回籍应科试,时功令特设数学附生额,公以明算故,一试而捷。武备生多出卒伍,文试获隽自公始。文忠喜曰:‘武校出文生矣。’是年应戊子顺天乡试,膺荐未售,仍返校中受课。”
从张一麐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冯国璋的三个哥哥都入了县学,他的二哥冯蕴璋为本邑庠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参加拔贡生考试,一举而中,此即为“以拔萃贡成”,后升为候补州判。没有取得任何功名的冯国璋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在光绪十四年正月(1888年2月)趁学堂放年假的机会,回老家河间参加一年一度的大考。幸运的是,冯国璋一举中第,考得算学附生第一名。所谓附生,在清代是指童生入县学者,即未考取秀才直接入县学者。算学附生是开办洋务学堂后才有的,但考中算学附生也很不容易,先要过本府“岁考”的正场(即四书、诗文、诗赋、策论),再参加一次算学科目的考试。两场考试全部合格,录取为生员即秀才,之后才可以备案应试举人。考中算学附生时,冯国璋已30岁了,正届而立之年。
冯国璋考中算学附生,对创办北洋武备学堂的李鸿章来说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当时的军校生多为行伍出身,军校出了秀才,实属空前绝后。因此,他夸赞道:“武校出文生矣。”凭了李鸿章的一句赞语,冯国璋的名头自然就大起来了。第二年应顺天府试,冯国璋未能考中举人,但这丝毫未影响到他在北洋武备学堂的学业和地位。因为参加两次考试耽误了上学时间,他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才毕业,又因考试成绩优秀而留在学堂当教习。
上军校的冯国璋考中算学附生,这件事深刻地反映出,在社会转型的巨变期,传统的保守力量是非常大的。而冯国璋后来的去向及其华丽转身,也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要顺应时代之潮流。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5-27/132451.html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