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二战不是美国发起的 为什么说美国是祸根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5-21 14:43:20

 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新独裁主义政权兴起,逐步成为二战的主要发动者,致使全球一步步走向全面战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333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其实,新独裁主义政权兴起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20世纪30年代国际性的大萧条。
 
大萧条源于美国,后来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作为世界出口国的拉丁美洲、非洲和日本也被深深地卷入其中,只有几个国家免遭劫难。大萧条促使各国政府采取了新的政策,但是在许多国家也刺激了极端政治势力的发展,进而导致国际局势进一步失衡。
 
为何会发生国际性的大萧条呢?
 
首先,一战对欧洲经济的冲击,直接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严酷年代。
 
由战争引发的通货膨胀是德国面临的严峻问题,每天物价飞涨,一般的购物都要使用大量的货币。1923年,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最终挽救了这场危机,但这是通过其货币马克的大幅贬值才做到的,它对于恢复失去的财富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英国作为工业先驱,战前已经萧条的地区恢复十分缓慢,原因在于它过分依赖竞争激烈的出口市场。除了英国外,结构性问题也对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并持续到和平时代的再调整时期。
 
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世界的农场主,几乎都面临连年的食品生产过剩和由此而产生的价格低落问题。为适应战时需要,食品生产已经大幅提高,在战后的通货膨胀时期,很多欧洲和北美农场主过分乐观地相信他们良好的市场将会维持下去,所以大量借款购买新的设备。
 
但问题在于,欧洲农产品的增长加上从美国的大量进口,使得食品价格大幅下跌,进而使债务难以偿还,其后果之一就是农村人口大量迁出。剩余的农场主承受了沉重的压力,已经不能保持对工业产品很高的需求了。
 
此外,绝大部分世界经济中的依附性地区、殖民地国家和与之类似的非殖民地国家都承受着严重的灾难。把农产品输往西欧的众多东欧小国的生产过剩趋势更加明显,在生产热带作物的非洲和拉丁美洲也是这样。
 
在这些地区,人们为追求出口收益的努力促使当地的大土地所有者扩大了咖啡、糖和橡胶等产品的生产,欧洲的政府和商人把他们的非洲殖民地组织起来进行更有利可图的开发,他们还建立起大规模的种植园来从事这类产品的生产。
 
生产经常超过需求,不仅使非洲也使拉丁美洲产品的价格和收益降低。这意味着很多殖民地和依附性的经济体系没有能力购买很多工业产品,恰好削弱了对西方商品的需求。
 
而且,主要工业国家的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危机中并未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相反,民族主义的利己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
 
与平衡世界经济增长相比,西方国家更关心的是他们自己对外贷款的回收或者是制定关税壁垒来保护其本国工业。奉行传统自由贸易的英国和很多东欧新国家都在实行的保护主义减少了市场机会,使已经很糟的局面更加难以收拾。意大利则在法西斯主义指导下转向了一个新的政府体制。
 
世界经济的崩溃
 
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经济大萧条从美国正式开始了。
 
当股票发行达到了一种极其疯狂的程度时,投资者很快失去了信心,股票价格大跌。严重依赖股票投资的众多美国银行迅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金融机构破产,把它们的投资者也拖向了深渊。甚至在崩溃之前,美国就已经开始回收其较早时候向欧洲发放的贷款。
 
当金融体系的一个基石被抽离之后,整个经济体系就迅速崩溃了。紧随美国危机之后,奥地利和德国的主要银行也破产了,整个西方大部分工业国的投资资金随着其债权人的破产和想要向债务国收回贷款而千涸。
 
随着投资的减少,工业生产迅速下降,从生产基础产品的工业部门开始、很快扩展到了生产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到1932年,生产水平下降了1/3,这意味着工作职位的减少和工资的降低,反过来又使经济需求进一步萎缩,并导致了进一步的困难。
 
新的问题在面临着失业或工作时间减少和收入降低的工人和中产阶级之间出现了。
 
统计数据显示,大萧条期间,西方国家高达1/3的蓝领工人长期失去了他们的工作。白领阶层的失业现象虽然不是同样严重,但也是空前的。在德国,到1931年,在400万白领工人中有60万人失去了工作。大萧条恶性循环,从1929年到1933年间持续走向恶化。
 
大萧条波及全世界
 
有一些经济体系从萧条中缓和了过来,苏联正忙于建设一个工业社会,它断绝了除一些最不重要的经济纽带之外与所有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的目标。
 
其结果是使被号召不用外部资金来保持工业迅速发展的苏联人民遭受了更大的困难,但也确实使苏联得以阻挡20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萧条。苏联的领导者骄傲地指出,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灾难相反,苏联并没有严重的失业情况,而且生产率在稳步增长。
 
然而,对于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地区来说,大萧条加重了本已十分恶劣的经济状况。
 
随着生产衰落和收人减少,西方市场能吸收的外国商品更少了。因此,那些生产食品和原材料的国家的产品价格和收入比以前降低得还要多,失业率在拉丁美洲出口经济中的迅速增长,使这些国家面临了与西方领导者所面对的同样的政治挑战。
 
日本作为一个仍严重依赖出口收入为其进口必要的燃料和原材料提供资金的新兴工业国,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对其出口的奢侈品丝绸的购买力崩溃了,导致了大量失业,并再一次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毫不夸张的说,大萧条期间,日本的农民沦落到了吃树皮的境地。
 
1929年到1931年,日本的出口额下降了50%,工人的实际收入几乎下跌了1/3,超过300万人失业。虽然日本的经济在遭到最初的打击后出现了强烈的回升,但造成一些地区歉收的经济萧条使得一些农村人口外出乞讨和处于饥饿的边缘。
 
对拉美来说,大萧条刺激产生了新的有成效的政治措施,尤其是国家更多地卷人到制定计划和进行宏观调控的事务中。
 
新政府的努力并未改变大萧条带来的经济结果,这种萧条超出了大多数单一国家的控制之外,但这类努力在拉美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开辟了一个重要的新阶段。
 
对于日本,经济萧条增强了对西方的怀疑并推动了新的旨在于亚洲贏得更稳定的市场的领土扩张主义。
 
在西方,经济萧条诞生了刺激需求、帮助恢复信心的新福利计划,但也导致了像德国的纳粹主义那样的极端化的社会和政治运动。
 
这些反应中的共同之处是其全球性,这种性质使得无法采取任何单纯的国家政策以重建全面的繁荣。甚至连吹嘘说没有失业的纳粹德国,除了要依赖军事生产的不断增长之外,也要继续面对低工资和其他的一些混乱局面。
 
写在最后:
 
对经济萧条的反应,包括在很多国家出现的无能为力和困扰,都促成了20世纪上半页最大的一次大危机,也是又一次更全面的国际性战争的成因之一。国际关系失去平衡,再一次发生强烈的转变,客观上加快了二战的到来。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5-21/13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