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珠卓玛,女,生于1937年6月,现年82岁,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人。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前,桑珠卓玛及父母、两个姐姐都是拉萨功德林寺位于曲水的拉玉庄园的“差巴”(租种庄园土地的一种农奴),从小在庄园内劳作,没有人身自由,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备受欺辱。桑珠卓玛10岁时父母就撒手人寰。1955年,桑珠卓玛和一个姐姐不堪重负,与姨妈三人一起步行一个多月逃到日喀则亚东边境上。民主改革后,桑珠卓玛回到出生地(现在的曲水县曲水镇曲甫村),开始新的生活。
1963年,桑珠卓玛和其他9名村民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组织村民发展生产,日子一天比一天好。2016年,桑珠卓玛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了位于拉萨河畔的三有村,住进180平米的两层藏家小院,晚年生活惬意舒畅。
初春的拉萨晴空万里,碧绿的拉萨河水静静流淌。走进曲水县三有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特色鲜明的藏式小楼,村落街道整洁宽敞,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家家户户楼顶。
相比拉萨其他县区,曲水县的春天要来得早一些。隆重的春耕春播仪式刚结束不久,82岁的桑珠卓玛老人身着藏袍,站在自家楼顶上,望着远处翻过的土地,脑海里又泛起一幕幕往事。
桑珠卓玛老人经历了新旧西藏两重天,也和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不同的是,在旧社会,她为农奴主而活,生活凄惨;在新西藏,她为自己而活,生活体面有尊严。
“民主改革前,我全家人都是拉萨功德林寺位于曲水的拉玉庄园的‘差巴’。当时,庄园里有不少农奴因差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在寒冷的冬天被冻死、饿死,我10岁那年,父母也因此早早地离开了我们。13岁的时候,我就成了‘差巴’,为农奴主没日没夜地干活。那时候,和我一样的小‘差巴’有40多个。”提起往事,桑珠卓玛陷入了沉思。
“1955年,我、姨妈和姐姐三人不堪重负,选择逃跑。当时,逃跑的农奴如果被抓回来,面临的就是被毒打。为了不被逮到,我们只能一直往前走,越远越好。”桑珠卓玛回忆道,“我们身上带的粮食才几天就都吃完了,不得不沿路乞讨。逃到亚东后,我们发现像我们一样逃跑的农奴还有很多,大家一起艰难地维持生计。”
“1959年,解放军把我们这些流浪的农奴召集起来,向我们宣布西藏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我们获得了人身自由,并告诉我们,可以选择继续留在这里,也可以回到自己老家去。”桑珠卓玛和姐姐选择了回到曲水。
回到曲水后,桑珠卓玛和两个姐姐每人分到2亩土地。第二年春天,她们用心在田地里播下了青稞,秋收季节,看着一筐筐属于自己的粮食,心里激动了好几天。
“在旧社会,我们给庄园主种地,没日没夜地干活,却没有一粒粮食属于自己。庄园主每年春天来庄园给农奴送种子,秋天气势汹汹地来庄园收债,稍有不慎,就会把人关进黑屋一顿鞭打。”桑珠卓玛对记者说。
1963年,桑珠卓玛和其他9名村民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的桑珠卓玛,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担任了生产小组副组长,一心一意发展农业生产。
2016年,桑珠卓玛老人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曲水镇曲甫村搬到了达嘎乡三有村。“你们知道三有村的‘三有’是什么意思?就是有房子、有健康、有产业。”老人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现在,桑珠卓玛居住的二层藏家小院有180平方米,家里干净整洁,客厅里藏式家具、电器设备样样俱全。
“现在的生活多美好呀!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免费住进了这么大、这么好的新房子。女儿果果在县政府做保洁员,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去年,外孙女阿旺卓玛大学毕业后,考到了林周县强嘎乡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成为一名幼师,小外孙在县城里上小学3年级……”说起现在的生活,桑珠卓玛脸上乐开了花。
“在旧社会,从我的老家到拉萨,坑坑洼洼的土路要走上三天;现在,宽敞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坐车一个小时就能到拉萨,连村里都有红绿灯了。在旧社会,农奴像我父母那样被冻死饿死了根本没人管;现在,我们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有医疗、教学、住房保障,签约的家庭医生隔三差五就上门来为我检查身体,生活既踏实又幸福。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每个月还有500多元的补贴。”桑珠卓玛说,搬到三有村后,她也继续发挥老党员的作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积极向村民宣讲党的好政策。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19-02-28/67545.html
采访中,记者惊讶于老人的眼力、耳力、记忆力和敏捷的思维,向她讨教健康长寿的秘诀,“现在政策好,生活幸福,这好日子就是我健康长寿的秘诀!”笑意荡漾在桑珠卓玛布满皱纹的脸上。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