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战是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4年的抗日斗争中,中共上海党组织广泛宣传、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将各阶层民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建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武装斗争,打击日本侵略者,支持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抗日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97岁华诞,6月29日,由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主办的“中国共产党和上海抗战——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7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拉开帷幕。
活动分为“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学术研讨会、《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图书首发式暨“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专题展览揭幕仪式和“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专题展览全市巡展活动三部分。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以及中共宝山区委、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左联旧址纪念馆、韬奋纪念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编辑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政训练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中共党史、抗战史研究专家,社区群众、学生、驻沪部队及市、区新闻媒体等100多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全面抗战的兴起》、《上海抗战在中国抗战中的历史地位》、《中共江苏省委与上海抗战》、《外文所见上海抗战》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研讨会上,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会会长王建朗作了主旨发言,他对目前全国抗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在整个抗战中,中国共产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战是打不下去的,这个观点现在也得到了台湾学界的充分肯定。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就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全面抗战的兴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上海全面抗战新局面的开创者,是上海民众抗日运动的政治领导核心力量,为发动和推进上海全面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以左格尔小组为例,对共产国际与上海抗战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廖大伟在发言中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石,上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功的建立,是中共长期坚持取得的胜利,为今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济大学教授唐培吉、国防大学教授张云、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总编潘宏、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苏闽、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吴海勇等也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下午,《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图书首发式暨“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专题展览揭幕仪式在宝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广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一川的主持下拉开帷幕。
市、区领导、各兄弟单位、中共党史、抗战史研究专家,以及社区居民、学生和驻沪部队官兵近百人出席仪式。
《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图书的作者韩洪泉在仪式上讲述了自己以14年抗战史的视角,详细考察了1931年至1945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抗战的斗争过程和历史贡献。
随后,国防大学政治研究院军政训练系主任朱之江教授,世纪集团党委委员、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社长王为松,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苏闽少将,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苏贻鸣、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廖大伟向有关单位赠送《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图书。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总结道: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镇。上海抗战则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宝山区巡视员朱礼福、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名誉会长余子道教授,共同为“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专题展览揭幕。
展览介绍
专题展从“开创和领导上海抗日救亡运动、引导抗日潮流砥砺前行、开辟抗战文化战线、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开展孤岛抗日斗争、发动郊县抗日武装斗争、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八个方面全方位地解读在14年的抗日斗争中,中共上海党组织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领导和推动上海人民进行的全方位、长时间、各种形式、卓有成效的全民抗战的光辉历程,充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地位与作用。
本次展览展出了包括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韬奋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提供的39套珍贵文物。
从今天起至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专题展将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学校、社区及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巡展,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红色传统,持续唱响上海的“红色旋律”,打响红色文化品牌。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反映两次淞沪抗战的专题纪念馆,坐落于昔日上海军民浴血抗战的主战场——宝山境内。纪念馆采用塔馆合一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3490㎡,展厅面积1500㎡,室外展示区域近8000㎡,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形成“馆园合一、文绿结合、史艺并举”的模式。自2000年1月28日建成开馆以来,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1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党史教育基地、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
纪念馆共11层,1—2层为陈列区,3层为馆藏区,4层以上为塔式建筑。1—2层专题陈列《血沃淞沪——淞沪会战主题展》,由“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八一三淞沪会战”、“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等七个部分组成。陈列以文物、史料、图片为主,有抗战时期往来的电文、手令、战役总结、官兵家书等文书,战前敌我双方及德国顾问团绘制的军事地图、嘉奖令、电影胶片以及军械、军服、缴获的日本军旗等。同时,以新增抗战题材艺术作品充实展览,并辅以声、光、电互动手段以及新媒体导览系统,用先进的陈展理念,真实客观地展示了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历史原貌,将“血沃淞沪”的历史真相昭示天下,激励华夏子孙“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室外展示区包括:雕塑《结1937》、《淞沪战歌》浮雕墙、《历史涟漪》、《汇聚》胜利之火、《警世钟》、《抗战文化艺术墙》以及由《历史之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碑》、《淞沪军民抵抗日军》组成的艺术装置。作为上海市重点文博场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始终注重发挥纪念馆在“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致力建设成为“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即淞沪抗战史展示中心和淞沪抗战史研究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