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至23日,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11名师生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中心陈弘、陈贝贝、陈曦、陈洋、王福禄、苗沈超、娄诗悦、夏文怡、冯慧、余育凡、袁旖文等参加了这次中国澳大利亚研究的学术盛会。
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主持了第16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主题为:“澳大利亚与变化中的世界”(Australia in the Changing World)。会议聚焦澳大利亚与中国、美国、亚洲、欧洲与南太岛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与发展,来自国内外近200名澳大利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盛会,就相关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作为全会两位主旨发言人之一,我中心主任陈弘就中澳关系背景下的澳大利亚与印太战略作主旨演说。
陈弘对澳、美所谓印太战略的形成和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目前的印太战略的沿革有清晰的脉络和明确的指向,即旨在针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在此过程中,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印太国家,澳大利亚一方面在安全、外交思维上和美国相一致,一方面也切实认识到中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关键作用。陈弘进而指出,印太战略目前尚处于成形阶段,结构尚模糊,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陈弘认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有理由采取开放的思维,不必拒斥印太概念,大力参与和推动亚太和印度洋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在两天的会议中,我中心研究员陈贝贝博士作了题为《从自媒体角度看澳大利亚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的发言,探讨澳大利亚文学在此媒介中的传播方式、内容及特征,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我中心助理研究员陈曦就2016年以来的中澳贸易发展作主题发言,并与参会学者就中国游客赴澳旅游发展趋势、澳大利亚签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中心博士研究生陈洋对雪莉·哈泽徳(Shirley Hazzard)的小说《大火》(The Great Fire)中的世界主义道德进行分析。她从世界主义道德角度挖掘了小说中隐含的个人“特洛伊”战争书写策略及其象征意义,突出拯救主题,展现世界主义语境下作者倡导“为他人负责”的重要性。
我中心博士研究生王福禄从记忆,身份与存在的角度解读了蒂姆·温顿(Tim Winton)小说《骑手》(The Riders)中“不确定性”的隐喻意义,指出小说主人公斯卡利(Scully)在寻妻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暗示出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所标榜的“不确定性”。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还参加了于21日举办的澳大利亚研究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其研究课题得到了国内外澳研专家们的悉心指导。其中,苗沈超提出从立法、教育、媒体等视角分析中医在澳大利亚的发展概况和面临的挑战;娄诗悦则更加关注在澳中国留学生现状;夏文怡将关注点聚焦于印太体系下的东盟与澳大利亚间的关系发展。冯慧、余育凡、袁旖文列席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促进澳大利亚研究及加强中澳两国之间的互相了解为宗旨,每两年举办一次。此次会议恰逢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成立30周年、澳中理事会成立40周年,国内外澳大利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相聚北京,共同见证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作为国内外成立最早、成果最丰的澳大利亚研究机构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将继续砥砺前行,进一步推进澳大利亚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