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7日至8日,由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图书馆杂志》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同承办,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协办的“回眸与展望:2018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各类图书馆、科研院所、出版社的人士以及来自美国、博茨瓦纳等国家的学界、业界同仁共230余人参会。
本次会议旨在对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状进行阶段性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正视问题,在实践中反思、探索、创新,寻求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和合作共赢的切入点,为学界和业界搭建共话未来、共谋发展的有效平台。
会议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明军致欢迎辞,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和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分别致开幕辞。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刘民钢教授主持。
会议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民国时期图书总目·哲学》新书发布仪式,陈建华、陈力、周德明、蒋明军、魏崇共同为新书揭幕。该书责任编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综合编辑室副主任赵嫄作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书目类图书出版情况简述——以〈民国时期图书总目〉为中心》的新书发布报告。
此外,开幕式上也举行了颁奖典礼,嘉宾分别为获奖论文作者颁发了证书。本次会议论文征集活动从2017年5月开始,到2018年2月28日截止,共收到论文近90篇。所有论文由主办方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复审和终审,最终共评选出一等奖论文5篇,二等奖论文10篇,三等奖论文15篇。其中的优秀论文会推荐至《图书馆杂志》发表,获奖论文和部分参会论文将结集成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主旨报告
谈问题给建议
开幕式之后,《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主编陈建华,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马静,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桑兵分别作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由《图书馆杂志》社常务副主编金晓明主持。
陈建华作了题为《携手共进——推动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报告,回顾了编纂《广州大典》的缘起和进展情况,详细介绍了《广州大典》的编辑体例,并对《广州大典》一期编撰工作的不足之处和专项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最后,陈建华对二期民国篇的编纂提出了若干思考。他认为,文献纸质差,酸化、老化等问题严重,这让我们面临着“文献断层”的危险,形势非常严峻,保护刻不容缓。
马静的报告《共谋发展——开创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新局面》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缘起谈起,详细梳理了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目前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并就其“十三五”规划要点以及2018-2019年度的主要工作安排进行了介绍,对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桑兵在《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报告中指出,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应由先前的各自为政步入到统合整编的新阶段,呼吁民国文献收藏机构加强合作,积极共建一个“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同步使用的”资源平台。他强调,应优先出版稿本和抄本,尤其要重视孤本资源,以制作电子版和出版纸本相辅相成的方式,更好地保护和保存原版文献。
专题报告
以实践求发展
6月7日和8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苏智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程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向平,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美国石溪大学全球图书馆计划总监、健康科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黄柏楼,巴金故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龙向洋,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史梅,上海图书馆信息处理中心副主任韩春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浩、李强分别作专题学术报告。专题报告分别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舒炎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静波主持。
苏智良以他从事民国史研究的史料故事为切入点,提出推进民国史料的文献与研究的几点建议。程健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善本手稿图书馆、Burke神学图书馆、法学图书馆、建筑与艺术图书馆以及史带东亚图书馆所藏民国时期文献收藏和保存情况、使用和出版实例。武向平分享了吉林省社科院满铁资料的保护、整理和研究情况。
黄显功在题为《从源信息与关联信息关注红色文献的相关问题》的报告中结合上海图书馆的实践,提出了自己对红色文献在界定源信息、流传过程的社会影响以及管理、开发、利用方面的思考。黄柏楼在《美国研究图书馆民档案馆民国文献收藏和利用概况》报告中对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珍藏的宋子文档案、两蒋日记作了详尽的说明。
周立民从现存手稿类别、数量、整理出版、研究状况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巴金手稿的整理与研究状况,并就作家手稿整理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龙向洋梳理了美国东亚图书馆民国文献收藏与整理概况。史梅回顾了南京大学馆藏民国文献的来源、特色以及对这些文献的收藏、保护与整理开发,并阐述了南京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整理工作规划。韩春磊作了题为《文献揭示与知识服务——上图全国报刊索引与近代报纸数字资源建设》的报告。
于浩介绍了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民国文献整理出版方面的整体概况以及对民国档案的探索开发。在《民国图书数据库建设和经验与体会》的报告中,李强指出近代文献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应重视权威目录,注重与研究者取得广泛联系,应从文献提供转变为资源服务,并争取将平台打造为重大项目的发布平台。
分会场交流
善总结勇探索
8日上午,会议进行了分组交流。在学术交流分会场,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刘平清、上海大学文学院曹辛华、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宋雪春等12位征文获奖作者围绕民国文献目录编制、专题文献整理、文献数据库建设等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工作交流分会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静波、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方青、黑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于爱君、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主任袁欣、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舒炎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金海等分享了馆藏民国文献的来源与特色、保存与整理、开发与利用等相关内容。分会场分别由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图书馆馆长吴志荣、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蔡迎春主持,他们也在会议闭幕式上进行了总结发言,闭幕式由刘民钢主持。
吴志荣对学术交流分会场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收到的论文整体水平较高,选题涉及面广,文章或有深度,或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同时还有一些理论上的创建和贡献。比如在选题方面,涉及政府出版物、音乐资料、医学资料、图书馆学资料等各个方面。在文章资料价值方面,有对美国十所高校东亚图书馆民国文献收藏情况及数字化情况的调研,有对抗战时期重庆出版音乐书刊的详细整理,有对民国医学文献、兵役史料等研究与整理成果的汇总和梳理。一些文章较有深度,比如对民国时期所编敦煌目录、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官书目录的编制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通过《妇女杂志》对民国时期妇女运动状况进行研究,通过民国时期五部编目学著作对编目学发展进行梳理与研究。当然也有工作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如《广州大典》在编制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对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借鉴。在纸张检测方面,也提供了传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鉴辨民国档案。在地方文献编制方面,提出了地域沿革、目录分类扩展边界等问题。
蔡迎春在闭幕式发言中对工作交流分会场进行了总结。在馆藏数量特色方面,各收藏单位民国文献藏量较多且各具特色。比如南京图书馆拥有民国文献七十余万册,其中相当一部分未被《民国时期总书目》收录,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来自大厦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和震旦大学等机构的旧藏,清华大学收藏有大量清华国学院学生毕业论文、民国馆史档案、民国契约文书等。在文献保护方面,各馆原生性保护条件得到改善,樟木书柜、中央空调、防火设施等已予以配备,但恒温恒湿设备未得到普及使用,仍有提升空间。在数字化及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各馆开展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并加大对新版民国文献的购买和收藏力度。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以数字人文为导向的深度开发成为共识,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地方志数据库、华中师大中国农村研究院的中国农村数据库、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开发的抗战文献数据平台等。在馆际合作方面,互助共赢成为发展趋势,如华东师大图书馆、上海师大图书馆和北师大图书馆共同开发地方志数据库,华东师大图书馆以独有资源换取CADAL10倍数字资源等实践。各馆以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开发资源,进而实现共享共赢,这对商业数据库商的强势垄断也能产生一定的反制作用。
本次研讨会以“回眸与展望”为主题,重在回望过去,展望未来。近年来,民国时期文献研究和整理受到学术界、图书馆界和出版界的高度重视,随着国家图书馆提出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启动实施,民国文献普查、征集、保护、整理、出版以及文献研究等一系列学术活动相继展开,民国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面临着文献保护观念不强,民国文献自身载体质量偏差,相关文献保护研究滞后等诸多难题。
如何做好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图书馆从业人员与文保工作者需要强化保护意识,利用先进技术,完善专用设备,构建数字化平台,做好民国文献影印出版,从实践和理论的双维度不断探求保护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注重馆际合作、跨界合作和国际合作……
相信站在新起点,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能够创造新成绩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